二十岁的我们多多少少开始迷茫担忧,站在熙熙攘攘的人行天桥上,望着桥下车水马龙,四周片片霓虹灯,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好像大家都在紧抓时间去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为自己的简历添彩,开始大量简单劳动力的暑假工和稍微看起来高大上的实习之间的寻找,选择的困扰,终于要面对考研和就业的举棋不定,渐渐斤斤计较每一件事情能给“前途”增加多少筹码。
在汹涌的人群中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渺小到被扔进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好像就无迹可寻。有点目标和想法的人或许还好一点,一些面对着毕业转眼即来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甚至好像也不能干什么的人,悄悄看看自己手上贫乏的资本,手足无措,心怀大志与眼下荒芜的强烈对立与矛盾在心里脑里炸开了锅,沮丧又凌乱。
毛毛发朋友圈抒发对于实习的苦闷情绪。起初我感觉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能靠自己找到一份实习的工作,好像已经很不错了。
我私聊她说:“你现在在干什么呀?”
她:“我在工商分局实习。”
虽然我知道实习是没有薪酬的,但是听起来读行政管理的她能在政府部门里面实习也挺好的。
她接着说:“我被安排去整理档案,什么都学不到,免费劳动力。”
我才明白,让她郁闷不堪的不是自己的“免费”,而是消耗了自己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这只是一份表面听起来体面的实习,实质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
好一点的实习不同于我们以往“还没有长大”时去做的暑期工,依靠简单体力,用时间换取金钱,抱着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的单纯心态,去赚点零花钱,是相对门槛较低的工作,像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工作,餐饮服务业,派派传单等等。
除了接近毕业,可以被实习所在单位留用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是能力出众的少部分人之外,一般的实习都是只有微薄的甚至没有薪酬。
有什么事是可以让人拿着甚至拿不到任何物质上的回馈,而依然选择奔赴的,那就只有心里仅存的对未来回报的一点寄望。也就是可以给自己的简历上增加“经验值”,通俗点说就是从这份实习里“学习到”点什么东西。
实际上,不能给你支付薪酬的单位也是打着“不要谈钱,我是给机会你来学习的,年轻人就要多吃苦。”的旗号让你成为免费劳动力的。如果连这有点虚的小小的寄望都满足不了,也难怪人失望忧愁。
身边去参加零薪酬或是低薪酬实习的人不只毛毛一个,毛毛还是在自己本地参加实习的,我有不少朋友甚至是不回家留在学校当地实习,或者一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会选择离家到别的城市去参加实习。
这两种情况通常是通过学院的老师推荐,参加一些专业对口的实习或者是个人想到一些大城市去积累经验,更真实地去了解某个行业,即使实际上算上租房和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消费,拿到的工资是入不敷出的也在所不惜。
分化开始越来越明显,大家都在做着不一样的事,也一样都在为自己心里的蓝图而奔赴不息。
发现自己处身于这样一个大的群体之中后,我尝试问了一下身边的人,对于各种实习以及暑假工的看法。
不出意料的是大多数的人都表示即使能学习到东西,但是对于没有薪酬这一点还是需要考虑一下,而对既没有学习机会也没有物质回报的工作则深恶痛绝。
而出乎意料的是也有人表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简单零碎的单纯体力活,也许是出于感觉这样的工作压力比较小,而这类人通常还是一些初入大学,还不急切需要为前途担忧的人。也有师兄建议说如果没有尝试过这种简单劳动的去尝试一下也是好的,因为其实“学到”是很难去定义的,你可以说忍受重复的机械流水线生产教给你忍耐,饮食服务工作教给你待人接物。
首先,我认为开始接触社会就会慢慢磨掉一个人身上某些“自以为是”的劣性,让你体验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然后再回去慢慢改造进步,也能让你更加珍惜这些可以改造进步的机会,不至于一下子把人扔到难以回头的大环境中,让人苦不堪言。
一些看似“低端”的工作,其实好比入门,每个人都有一个先入门再进阶的过程,而当你入门之后,就应该尝试去寻找更高一层的挑战,不要永远停留在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上。
很喜欢师兄说的一句话,“从0到1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同一个难度级别上)再从1到2就不一定了。”
能“学习”到点什么的实习,并不是说很具体的能实践或是学到点什么技能,而是给你机会去辨别这个行业跟你心里面想象的是不是一样的。
许多人会抱着“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得到拓展的心态”去参加实习,而实际的情况是,即使你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单位或者企业实习,别人也只会把其中比较简单低端的事情交给你,像一些打印碎纸的打杂工作,你根本不会接触到相对核心、重要的事情。因为你仅仅只是一个实习生,好比一个“外人”,并且你所犯的所有错误最终都将由你所在的单位去承担后果。
而这种实习真正的意义是让你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通过观察你所心仪的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跟你心目中的想象有没有出入,有多大出入,从而确定是不是要继续走这条路。是的话,实习结束之后继续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发现不足再去学习。不是的话,就要认真考虑另谋出路。
我高三毕业的时候就曾经在一家从事社会调查的公司里打暑假工,这样一听好像很高大上,很有趣。但实际上我们一群暑假工在里面的工作就是“造假”。两两搭档模仿街上随机调查,电话调查做录音,装作不同年龄段的人做几万份各式各样的调差问卷,按份数算工资。
我不知道是公司自身的商业道德问题,还是其实委托公司做各种各样调查的人自己也心知肚明,只是为了要一个数据而要一个数据,所以这是一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总之我发现其实这些东西没有听上去的高级。
所以实习的话还是尽量往自己心仪的职业方向去寻找,你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到一个行业,才更有参考价值。
另一个题外话是,即使实习最后并没有能达到你预想的效果,起码它能让你相对清晰地看到过这个社会的一些你以往一无所知的东西。像我,至那以后,对于“数据”这种科学理性的东西我的态度还是有所保留的。
PART B 将会在下一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