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语堂读东坡
文 七七
今天读到传记眉山第二章时,我脑海里跳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字样,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无法和他生活的乡土割舍开来。细细想来,不知林语堂先生在安排此章节时,是否考虑过隔代遗传问题,民俗民风问题,有无对眉山遗风古俗的怀念。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成就了岳阳楼;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成全了滕王阁;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奠基了鹳雀楼。
正像名楼成了地方的名片,四川眉州的眉山小镇也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便是众所周知的“三苏”。“唐宋八大家”,一门占三席。这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1.潺潺流水,娓娓而来
林语堂先生由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三峡,入四川。沿江上行,过重庆,到水源,一路奔至乐山。再往前行四十英里,便到眉山小镇。
眉山不大,却适合住家。整洁的街道,最为有名的是五六月间荷花盛放。当地居民种植荷花已成为一种产业,引得临近市镇商贩争相采购。漫步街上,清香宜人,满目盛放的荷花。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镜头渐渐聚拢,浓缩在一户庭院,在房子附近,一棵高大的梨树,一个池塘,一片菜畦。花树种类繁多,竹林掩映。就在这里,一位旷世奇才即将登场。
1036年12月19日,伴随一声啼哭,苏东坡出生了。
林语堂先生对于东坡的生日进行了两点阐述,一是照顾海外中国传记的读者。在中国,婴孩生下便是一岁,东坡出生正是年末,新年来临,再加上一岁,按中国年岁计算,他总是比实际年龄小两岁。事实上,他还不足半个月。本书里,年龄计算是按照西方计算的,不再精确估计生日。可是,这主人公是东坡,不是别人,林语堂先生还是要精确计算。这是一份科学态度,是一种尊重,更是大师与大师的惺惺相惜。
关于生日,先生所说第二点,东坡降生是在天蝎宫下。我是不懂星座的,在网上百度脑补了一下,还是一头雾水。姑且按照先生的思路理解,这星座应该是不祥之兆。这也正是东坡一生饱经忧患,命运多舛的根源吧。无独有偶,韩愈降生也是属于同样的星座,他们都有着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的经历。这时候,我想起在上一章节中,先生提到的,东坡一生各阶段的吉凶祸福的事故,不管过错是否在他的星宿命运,的确是发生了,应验了。为什么他非要有某些作为不可,为什么非要违背他弃官归隐的本意。如果和他的出生时的星座有关的话,好像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了。
2.隔代遗传,苏老汉的耳濡目染
苏东坡懂世故而不世故,他宽恕,率真,性情,深情,无不深深影响着它身边的朋友。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人格魅力,所以无论他被贬何处,他的身边一直都有不少追随的朋友。像马梦得,追随东坡那叫执着啊。老苏被贬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这一跟就是二十年。像巢谷,老苏入朝当官风光时,他从不想见面沾光。老苏被贬黄州后,他却飘然而至,全心全意地来做东坡孩子的私塾老师。无论被流放到哪里,老苏都这样被朋友们宠爱着。我以为,东坡知交遍天下的原因,除了自己本身的赤子之心不丢,看透人情世故以外,在其祖父的身上也是可以寻到蛛丝马迹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1)苏老汉的未雨绸缪,济世之恩
在苏东坡出生的时候,其祖父仍然健在,正是六十三岁。年轻时,他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苏家算是小康人家,自己广有田地。有一年,粮食入仓,老汉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的粮食。当时别人不知道他何以如此。随后荒年欠收,家家温饱都成问题。老汉于是开仓放粮,按顺序把粮食分发给近族亲戚,佃农和贫民。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苏老汉的未雨绸缪,竟是技高一筹。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老汉的这种济世之恩,心系百姓的情怀,是不是遗传给了东坡呢?不然,为了百姓,他何以据理力争?何以在抗洪一线坚持80多天?何以每离开一处,都受到百姓那么热情的相送?
(2)“有其祖父,必有其孙子”
东坡是北宋有名的酿酒师。每每流放某地,他便就地取材。自酿美酒,款待朋友。流放密州时,他用土米酿酒。流放黄州时,他用黄豆酿酒。
他一生中酿酒品无数,米酒、蜜酒、桂酒等等。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有人戏谑说:“对宋朝酒品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东坡流放黄州时,酒瘾犯了。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酿酒的。但苏东坡酒虫蠢动,就偷偷酿了酒。不料酿酒之事很快就被衙门知道了。官员责怪:“你怎么不听话啊?”苏东坡回答:“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我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啊。私自酿酒且不说,他还嫌没有菜下酒。听说一小青年家的耕牛生了重病,便鼓动说:“死了只能贱卖,不如早杀贵卖。”小青年真把牛给宰了,给他送了一大块来。老苏就邀约一大帮狐朋狗友,在东坡上搞起了一个大party,点篝火,烤牛肉,喝私酒,不亦快哉。最后把禁酒官员都吸引来了,大醉而归。
他的这些放任不羁,和其祖父如出一辙。我们来看先生笔下的苏老汉。“其祖父衣食无忧,优哉游哉,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以遣时光。”大家饮酒高歌,令规矩拘谨的农人都大为吃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有其祖父,必有其孙子。”
以上说的只是爱喝酒的一面,还有率真随性的一面,也有很多相似处可寻。
一天,老汉正在喝酒取乐,他的二儿子科考中榜的消息传来,老汉拿起喜报,向朋友们高声宣读,欢乐之下,把正在吃的牛肉也扔在了行李袋里。行李袋里装着的是二儿子从京中给他送来的喜报,官衣官帽。他找来一个小伙为他背行李袋,酩酊大醉的他骑着驴,往城里走去。惹的行人忍俊不禁。当时,还有一个和他儿子同时中榜的程家,也就是东坡的外祖母家。程家极为富有,算得上是有财有势。他们觉得苏老汉如此这般,甚是丢脸。东坡则却说,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会欣赏老人质朴自然之美。
还有一次,苏老汉大醉,走进一家庙里,把一尊神佛摔得粉碎。只是因为他对那尊佛像怀有恶感,并且那尊神像全村人都很惧怕,更因为他对那庙里管香火的人存有敌意,因为他常向信徒们勒索钱财。“你做的好,我就为你点赞。不好,我就向你拍砖。”这不也是东坡的性情吗?
先生说东坡的酒量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但是他的酒趣则是得自祖父。想想东坡喝酒留下的那些可笑佳话,着实让人不得不和苏老汉联系起来。苏老汉的智慧才华,深藏不露,都在他儿子的儿子的身上光荣灿烂地绽放了。身心精力过人的深厚,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纯厚正直,确都存在老人的身上。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如果说苏老汉对东坡文学上有影响的话,那我只能说,祖父的名字是“序”,对于名作家的东坡来说,必须写很多的“序”。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他必须改掉作品中的所有的“序”字。在中国的古老风俗里,这样的情形很多。像司马迁《史记》中,你看不到一个“谈”字,因为其父叫司马谈;范晔《后汉书》中,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你找不到一个“泰”字,因为其避开了父亲的名字“泰”;普通人如此避讳,就连皇帝也都必须避开其祖先的名字。
不知为何,读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和学生一起读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小故事。抛去给老百姓带来麻烦不说,这是一个多深刻的讽刺故事啊?先生放上以上一段,我不得其意,不敢妄加揣摩。
4.苏洵的忍辱负重,春暖花开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说的是苏洵的故事。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苏洵二十七岁才发奋学习呢?
通过先生的文字,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苏洵年少时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当然,他也并非没有读书写文章,不然,有财有势的程家也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过来。
先生说,苏洵当时正在饱受屈辱折磨,痛苦万分。我不得知其中缘由,大约有了长子之后,看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吏。苏洵脸上没有光彩。自己的态度才端正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定鞭策。即使平庸之辈都会受到刺激,更何况一个天赋智力如此之高的人呢?再加上父亲苏老汉对自己的耐心和宽容,苏洵的成功指日可待。令人惊异的是,他晚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而能闻名大噪,文名不被才气纵横的儿子所累,这终究是难能可贵的。
老汉对苏洵的耐心和充分的信任,在今天的家教中,也是值得借鉴的。当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儿子不用读书而他也不管教,他平静地说:“这个我不愁。”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业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是坚信不移的。他就是这样的自信,果然,他的坚持,耐心等待终于迎来苏洵的春暖花来。“唐宋八大家”,一门三父子。这是多大的荣耀啊!如果苏老汉看得到,怕是做梦都会笑醒的吧!
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川的优秀民风可以追溯到宋代,在东坡出生以前,此地已是名声鹤立,人才辈出了。在当年,四川人都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东坡更是辩才无碍,口舌之争,决不甘拜下风。真正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坡和其父亲,被敌人攻击时,都比之为战国诡辩游说之士,而友人则誉之为有孟轲文章的雄辩之风,巧于隐喻取譬。四川人为律师,必然杰出不凡。
读罢此篇,我对四川印象更加深刻了,对四川之民众更是敬重和佩服。难怪先生说眉州人遂有“难治”之称。在眉州为官,没有两把刷子怕是很难“左右逢源”了。凡士绅之家,家家有法律书籍,不精通法律条文算是异类;儒生皆力求遵守法律,亦求州官为政不可违法。州官如贤良公正,任期届满之时,民众就会画上其像,悬挂在家中跪拜,铭记于心,五十年不忘。那时,新官上任,必得先过百姓关。若州官内行干练,通过考验,百姓心服口服,以后也不借故生事。若有扰民傲慢之处,那就和百姓结下了梁子,以后怕是棘手多多,很难开展工作。正如东坡所言,眉州之民难治,非难治也,州官不知如何治之耳。
眉州虽处偏远,但是偏远不落后,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得更精通人情世故。他们吃苦耐劳,机警善变,有自持自治的精神。如若放在今天,这样的民风意识应该会造福一方,也会成长起很多好干部吧!哪里需要苍蝇老虎一起打?当地百姓就可以内部处理了吧?
这里不得不说眉州的两个遗风古俗。一是,专指有名声的世家。一是普通农民。在这两个队伍中,前者发展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门阀制度。何谓门阀制度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门当户对。著有名声的世家列为甲等乙等,而称之为“江卿”。江卿之家不与普通人家通婚嫁。只要对方不是江卿一家,再富有势,也不会通融。普通农民呢?人家也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风俗。每年二月,农人开始下田工作,四月份以前拔除野草。大家数百之众,集体动手。专门选出管理人员,一个负责计时,管钟漏,一人负责做监工,管击鼓。一天工作完全听从鼓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凡迟到与工作不力者皆受处罚交纳罚金。收割结束,大家盛宴庆祝,购买羊肉美酒,共庆丰收。典礼开始之前,先祭农神,然后大吃大喝,尽兴而归。此举颇有“大同社会”之民风。读来,还真是亲切呢!
由此观望,东坡一生的生活哲学,处世哲学,交往哲学,和其生活的眉州一定是有深刻关联的,那就留给苏学研究者探讨吧。不知道林语堂先生安排此眉州篇,意欲何为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是有点道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