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把拍电影叫做雕刻时光?在塔可夫斯基的论述中,电影可以类比于雕塑,雕塑是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一点点剔所有多余的部分。而电影人呢,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快中提出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这一剔除动作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艺术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从这个认知出发,塔可夫斯基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电影的认知体系。在《电影形象》这一节中,他非常细致的就电影要素——剪辑、剧本、造型、表演、音响、观众——的方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更加细致的在细节中展现自身的美学认知。而通过他的分析更加的理解了塔可夫斯基所推崇的电影美学。
二
塔可夫斯基强调电影应该是对生活的片段的截取,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所传世的七部长片中,竟然有两部是科幻电影——《索拉里斯》和《潜行者》。
在一般的认知中,科幻片应该是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现在最为流行的,必然是根据各种漫画改编的商业电影。当然,商业电影这个类型,在塔可夫斯基眼里就是非常品格低下的代表,按照他的解释可以理解这类片子的流行:
越是奇风异俗,越是和他自己的生活不一样,观众就觉得有意思,有吸引力,觉得其中的信息量越大。
虽然这样会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但是塔可夫斯基明确指出庞大的观众数量并不全然是好事。因为速度和娱乐性打动的正是最懒惰和懈怠的那一部分观众。越来越多的科幻片,满足的仅仅是观众最基本的感官上的趣味,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完全没有价值也谈不上有意义。
即便是现在的影片试图将里面的主人公塑造成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物,突出他们人性的一面,但是在技术方面则是背道而驰。塔可夫斯基推崇的一种悠长的镜头,用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时间点来设置剪辑点。可现在的影片为了欣赏快感,剪辑的速度则是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样一来,所谓的建构人物的真实性的初衷,就只能是大打折扣了。
另外,塔可夫斯基从根本上是反对爱森斯坦式的蒙太奇,所以,对于现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对一些道具的特写,他肯定是持否定态度。这样的做法则是从根本上削弱了观众自身的主体性,把观众当成了被灌输的小学生。同样的,
三
对自己的两部科幻电影,塔可夫斯基亲自也讲解了一番。
《潜行者》的强调的是主角重新但其服务那些失去希望和幻想者的责任,表达了人类的尊严,遗迹丧失尊严后的煎熬。这个主题本身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并不是仅仅因为背景设置在外星人的遗迹而有所改变。在影片开头,给我们展现的,并不是视觉奇观,不是外星人的遗迹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是展现了主角的家庭。家里面的家具、成员的关系,琐碎的家事,都与着一般的“未来感“、”科幻感“没有什么关联。如果不清楚这部片子的主旨,是完全难以想象这部电影设置的背景。
这种现实感,加深的只是观众与主角之间的行动上的理解,情感上的共鸣。主角的身份,不是一个在外星禁区带路的探险家,而只是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他在事业与家庭上的遭遇,是会引起银幕前的观众的感同身受的。他绝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拥有“神格”的人物,拥有凌驾于普通观众的遭遇与情感。生活中的观众绝大多数还是普通人,拥有的也只是普通人的情感,如果因为是科幻电影就让主人公承担超过了一般人所能拥有的行为与情感,就破坏了塔可夫斯基自己的美学追求。而丧失掉了他一贯追求的生活的真实反映了。
而在之前的《索拉里斯》之中,塔可夫斯基同样着眼于情感的冲突。换作别的导演改编这部电影——比如2002年索德伯格改编的版本——则会强调星球的神秘性与未知性,营造一种封闭的恐惧感,以增强影片的趣味。但是塔可夫斯基则是用一个冗长的前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健全的主角——克里斯——的人格之后,再将其投入到空间站。在这种情况下,影片则是偏向了存在主义的滥觞,焦点已经变成了克里斯与太空站其他人员的心理感受与行动选择,而不是如何去应对索拉里斯星球的神秘性。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根本不会碰到星球这样的神秘东西,反而是会遇到与之相同的选择困境。而在谈论这部电影的时候,塔可夫斯基自己也是认为,这部电影中的科幻画面过多,往往撕裂了观众对情绪的感知,反而得不偿失。
四
如果非要说的话,塔可夫斯基的科幻电影偏向于“软科幻”,他关注的,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一以贯之的,他始终关注的是人性在不同场合、不同时空的困扰与探索。他雕刻的不只是现实的时光,更是雕刻了所有时代,所有可能性下的时光。从这点来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本身就是超过了所有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