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位年轻朋友问大家:怎么克服拖延的?她现在能在沙发上看视频看一下午,认为自己动力不足。我给的建议是不要看手机啦,假装干点事情,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而且估计很快就不用假装,自己就会进入角色。
现在想想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各种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爱好。很多职业规划的书籍都说要把自己的个性、兴趣、技能结合之后,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最难的是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兴趣。
即使是已经工作十年的我,在公司做DISC培训的时候,表格是要给自己打各项分数,我会发现对自己还是不十分了解,很难去打分,反而自己比较亲近的同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的分数写出来。所以对于自己的认知真的是一个大难题。人能够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更何况刚工作的人呢!
那怎么办呢?就让自己迷茫下去吗?思考各种可能性吗?其实没那么复杂,把这种迷茫看做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去找寻自己还未开发的领域。就如开头的年轻人还问我是否需要CPA,她也很迷茫,不知道考来干嘛。我的回答是:年轻不就是各种考证吗,你考完了才知道有没有用啊!她听完我的回答哈哈大笑。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当自己拥有的时候才有资格去评论有没有用,而没有的时候,各种想是想不出来有没有用的。就比如我们去评论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如果我们没看过的话,是没办法进行评论的,也不知道这部电影或者这本书对于自己是否有启发。所以当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那就去做,即使做错了,也会知道错在哪里,可以让自己快速调整,而不是在那空想。
我还碰到过好几个年轻人来咨询他们的工作问题,觉得现在做的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是如何如何的,会描绘出很多别人所说的美好场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有可能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并且工作是个双向选择的事情,有的时候自己认为自己很在行,其实在用人单位看来,却是能力不行的。所以茫然的年轻人们需要做的不是在那想哪个工作更适合我,而是去制作简历和投简历,去一个管理规范、执行力强、盈利水平高的公司了解工作的实质,学习公司的点点滴滴。即使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那又如何?工作没有白干的,只要是形成了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工作习惯,终究会用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的。
对于刚工作不久的人来说,自己还处于“无意识、无能力”阶段,就像我刚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自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其实那时候是意识不到自己无实质的工作能力。当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自己跟工作很多年的人比较,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刚工作那段时间不会去想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是追溯到问题的根源,经常被主管领导问住,所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变成了“有意识、无能力”,也就是意识到自己能力不行。当发现自己能力不行的时候,我就会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模仿能力强的人,学习工作的各项技能,经过努力逐渐就变为“有意识、有能力”的人。这个阶段很苦,但是收获很大,记得刚做主管那时候,由于上一个做这个职位的人不能很好的进行交接,导致我不能顺利开展工作,有一部分工作在自己办公室,还有一部分工作在大厅,每天小跑往返于这两个地方,一天下来工作的裤子全都是湿的。但是这段时间自己的收获也最大,各种业务全部接触,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也是非常过瘾。不过“有意识、有能力”这个阶段绝不是最终阶段,最好的状态一定是“无意识、有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的时候绝不会挥拍的时候去想这个球怎么打,而是形成下意识的动作去进行回击。这种情况也很像开车,当我们刚学会开车的时候,总是动作很僵硬,不能说话,要全神贯注的开车,但是开车很熟练之后,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说话,开车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才是真正熟练。
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为什么要去正规公司工作,就是因为刚开始一份工作,要学习一个公司的思考方式、管理模式等,把这些融入到自己平时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好比做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刚开始要遵照流程和制度,当对这项工作已经很熟练之后,我们就下意识的遵循制度和流程。当在工作中锻炼和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后,形成这样“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相信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工作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当然,思考对于年轻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遇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那就别想了,赶紧行动起来,即使是假装认真行动也要假装一下,把自己代入那个勤奋、认真的角色当中。所以想多了没行动就只有眼前的苟且,但行动之后就会看见诗和远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