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年轻人最容易沉溺于二人世界,他们会信誓旦旦地说:“结婚是我们俩的事情,和谁也没有关系。”
可是,一旦结了婚,他们却会发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先是要顾及双方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然后是接纳双方的亲友甚至邻居,后面还有宝宝带来的社会关系(例如宝宝的老师、同学和同学的家长),自己单身时的人际关系网在结婚后如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
随着婚姻生活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关系绳索”一圈圈地给绑住了。那些绳索的创造者,除了夫妻俩各自原生家庭里的的原班人马,还有或近或远的七大姑八大姨。
其中,最贴身也是最紧固的一道绳索,来自于双方的父母。鉴于老一辈人整体的文化程度低于现在的新一代青年,且从小迫于生计为温饱忙碌的他们在成长期身处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多半不懂如今已司空见惯的育儿知识,更不知心理学家提出的“人与人之间有界限”的原则为何物。因此,用自己的期许绑架子女人生的胁迫型父母,目前大有人在,子女的婚姻很容易受到双方父母有意无意的“侵扰”。
其次,夫妻双方的亲戚朋友也会对婚姻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甚至冲击,尤其是在与亲友地理位置比较邻近或者相互交往比较频繁的情况下,亲友们有了更多机会对小夫妻的婚姻予以议论和评点,甚至有失了分寸的亲友直接介入到小夫妻的生活中来不断指手划脚。因此,无论是七大姑八大姨的指导意见,还是朋友们随口说的闲言碎语,天长日久,都会多多少少演变为对婚姻具有破坏力的添乱。
被捆绑后的夫妻在婚姻中常有以下表现:因在乎父母的看法而彼此对立;因对待亲戚的态度而心生嫌隙;因招待朋友的厚薄而产生争吵;因教育子女的方式而滋生矛盾。于是,时间一长,夫妻好似两只好斗的公鸡,逮着机会就要猛啄对方,俩人一见面,就会怄气。这样的婚姻,哪有幸福可言?
不过,幸福并没有把这样的夫妻抛弃。要想走出阴霾不断的婚姻状态,这类夫妻必须要学会自行松绑,把生活的烦恼一层层剥离,找回本真的自己,重新回到“二人世界”里去。那怎么为自己松绑呢?显然,夫妻俩端正婚姻认知态度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的看法不是你的看法,不要让自己原生家庭成员的观念绑架了你对配偶的评价。比如,父母说你的老公不够安分,你却要明白起因只是看你的老公又一次换了工作,而非老公本身品行不端,他不过是在摸索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父母说你的媳妇有些懒惰,你要理解媳妇既要工作又要育儿,实在辛苦,顾此失彼的现象难免出现,而非媳妇好吃懒做,她只是在忙累的时候有些地方力不从心。
其次,亲友的观感不是你的观感,在别人眼中与你的眼中,配偶的形象未必一样。原因很简单,在面对亲朋好友时,你的配偶和所有人一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戴上“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的专业用语)。例如一个在家懒得动的丈夫,在外可能很勤快;一个在外脾气好的妻子,在家可能脾气坏。因此,关于你的配偶,在亲友眼中的优缺点未必是你认可的优缺点。而你要做的,是把配偶在别人眼中的优点与自己眼中的优点相加起来,把配偶在别人眼中的缺点与自己眼中的缺点忽略不计——既然无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何必在意对方的缺点呢?想想自己也有缺点需要对方包容啊!
最后,善于区分各种与婚姻有所关联的人际关系的界限十分重要。一定要记住夫妻是最为特殊的亲密关系,夫妻感情仰仗于夫妻俩的共同建设。夫妻感情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但不可被外界因素左右。比如有人会教给女儿整天防贼一样防着女婿,有人会教给儿子整天拿着媳妇当外人来对待,类似的话都不要听。还有,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家有事了,能帮就帮,实在帮不了就实话实说,那并不是夫妻的分内事,万万不可因为亲友的羁绊导致夫妻反目成仇。一对夫妻,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然后在孝敬父母的基础上独立自主,有余力则给予亲友力所能及的帮助,没有余力就算。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在磨合的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摩擦。一旦发生冲突,就要学会一层一层地给自己松绑,把双方原生家庭中的家人及亲友和他们的感情或利益诉求都暂时屏蔽一下。排除掉外界干扰后,扪心自问,自己的配偶到底人品如何,对待自己怎样,还有,自己是否在乎对方。这样得出的答案,才是最为真实的答案。
有多少婚姻,因为夫妻俩各自原生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掺和而陷入混乱;多少婚姻,因为夫妻俩各自相关的七大姑八大姨的牵扯而争吵不断。甚至,有人还因为这些外在因素而冲动地离了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对夫妻只有解开外界因素在天长日久中逐渐形成的层层绳索,跳出亲友之间感情与利益的纠葛,才能重回“二人世界”,找到原本就该属于两个人的婚姻幸福。当夫妻和睦时,那些挑拨离间的人们才会死心;当夫妻和睦时,那些关爱你们的亲友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