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撰写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间,发生在希腊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内战。对于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修昔底德认为,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在与波斯一战取得胜利后,逐渐显露出要与斯巴达争夺希腊霸权的野心。斯巴达人对此感到不安,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时间来到2012年8月,美国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未来数十年中,全球秩序的决定性问题,将是中国和美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从此,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概念——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威胁到现存的霸权国家(美国)的地位时,双方的关系愈发紧张,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场大战。
人类历史上,这种事情反复上演了数次。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自不必说。最近的有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挑战了当时“日不落帝国”——英国的霸权。于是,英国方面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来限制德国的影响力和发展,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被用于战争,人类似乎突然间就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先是英美霸权的交接,谈判桌上走一圈就完成了。美苏冷战期间,虽然有持续的军备竞赛,但始终没有引发战争。随着苏联解体,美国笑到了最后。
可是,中国的迅速崛起让美国感到如鲠在喉,不得不出手制裁中国企业,似乎又回到了英国恐惧德国的那段历史之中。修昔底德陷阱或许从未消失过,它一直潜伏在人性中某个阴暗的角落,只待某一天,不小心掉入的一把火,重新将其点燃。当普京说出:“如果俄罗斯没了,还要这世界做什么。”当特朗普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我想,总会有那么一天,人类还是会重新跳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人性,从未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