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同事聚餐,聊起了育儿话题,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梅子:
在孩子3岁前,我认为自己做对了两件事!
鹏华:
喔?哪两件?
梅子:
第一件事,我会找各种机会跟孩子互动聊天。
有段时间,我自己带娃,无论我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我都尽可能把他推到身边,他坐在推车里,站在小床上,看着我做事,我一边切菜,一边跟他说,这是什么,我打算做什么,要怎么煮。每天,我都会带着他到外面散步,经常一逛就是一两个小时,跟他沿路说风景,说心情,想到什么说什么。我确信他是听得懂的。他饶有兴趣地听,因为他相信,对于妈妈来说,他是很重要的一份子。那么,当我需要独自做些事情的时候,他就能安静地呆着,自己玩耍,因为他内心觉得安全。所以,我从来没觉得带孩子,就没办法做家务,就必须牺牲自己的阅读时间,或者没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
第二件事,庆幸我从2岁开始带孩子亲子阅读。其实还可以更早一些,可惜一岁时,我没有挑对书,孩子不喜欢看,我也没再坚持。从《你好,月亮》这本书开始,坚持了4年的亲子阅读,几乎每晚20分钟左右的共读时光,我们都很享受其中。
鹏华:
为什么你觉得这两件事你做对了呢?是孩子怎样的表现让你这样认为呢?
梅子:
第一件事,孩子的大脑发育在3岁前是关键,在《父母的语言》中说到,孩子的大脑发育,与父母频繁温暖的互动关系密切。而我当时误打误撞做对了,我当时只是出于母亲的本能,觉得孩子需要我的陪伴,直到孩子5岁接触这本书,我才知道。
记得有一回,幼儿园玩游戏,拍了视频,每个孩子“袋鼠跳,跳到另一头。”其他孩子都是按照老师的做法,一脚一脚放进袋子里,然后再跳到对面。煜博一屁股坐在地上,双脚套进袋子里,一拉,快速地跳到对面去。我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你会想这么做呢?”“妈妈,我觉得那样好像有点慢,这样可能更快,我就试下咯,好像真的会快哦。”“你有自己思考,这样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对吗?并不是说别人的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就算更慢,也没关系,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件事,陪伴孩子亲子阅读。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很懒的妈妈,这是唯一我坚持和孩子做的事,却没想到总在不断给我制造惊喜。我没有给他报任何培训班,总觉得那样比较机械,事实上我也没找到满意的,能够让他自由发挥的好导师,且由着他的好奇心去探索。
书房要胜过学区房,我是相信的。我相信那些好书,是真的足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最美的图,最简练的文字,精心的设计,何况还有最爱他的爸爸妈妈和他一起,足以滋养他的精神世界。
他开始对涂鸦感兴趣,画里有他的情绪、他的喜好、他的感受。
他热爱手工,凭着他对事物的细微观察,手工里,有他的设计、他的想象、他的创造。
他渐渐对文字产生兴趣,开始写字,遇到不懂的,就向爷爷请教,用文字抒发他的情绪。
前两天,爷爷发微信,因为不给他吃棒棒糖,煜博写到“狗屁爷爷”
大概也是爷爷不给他做什么事情,他画了一幅便便画“大便爷爷上课”
也许粗俗了点,却也是率性表达,过了这个热爱屎尿屁的年龄,也就不再有这样有趣的一幕了。
我是梅子❤
记录点滴美好,给人间送一点点小小的温暖。
愿每个孩子眼里有光。
愿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书香幸福家庭。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