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学习叙事,学会了“解构,再建构”的概念,因此对解构的印象呢,就觉得解构是个动词,是个“拆房子”的过程。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解构有了新的看法。
在生活中,实践解构需要付诸行动。
我们都知道建构是一个动词,那解构也同样是一个动词。如果把建构比喻成“建房子”的过程,那解构可以理解为“拆房子”。因此解构需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了解一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解构”的前提,正如拆房子前需要先去看一看房子是怎么建成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构。
在生活中,实践解构需要好奇。
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往往是他过往人生经验的累加。只有对另一个人心存好奇之心,对别人的生命存有好奇之心,这样才有“解构”的可能。
在生活中,实践解构需要尊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需要尊重这一方水土的特色,才能看见这一方人的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构。
解构不仅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和做饭有关。和朋友一起做饭,番茄鸡蛋汤,两个人各自有自己的做法。
我的做法:1.开火,锅里加水煮开;2.放入切好的番茄,煮开;3.加打碎的鸡蛋,再煮开;4.加盐加香油后出锅。这样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番茄鸡蛋汤做好了。
而朋友的做法是番茄切好,加油简单翻炒之后再加水,水开再加搅碎的鸡蛋,最后再加一些淀粉糊。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做出番茄鸡蛋汤。但当一方一定要求另外一方按自己的方法来的时候,就会吵架,就有矛盾出来。
一个简单的番茄鸡蛋汤,就有可能引起矛盾。生活中家人、朋友、同事、亲子之间的很多矛盾,是不是因为我们要求对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才导致的呢?
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我们要学会“解构”,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不同的标准。
第二个故事和尊重有关。
6月22日叙事直播课,熙娟老师和来访对谈,我很难听进去。小组讨论时,我非常直白地和小组成员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感觉不舒服,听不进去等等。
后来小伙伴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听完她们的分享,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我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来访者”按我希望的方式来进行谈话。
这是一种不够“解构”的做法。在真实的咨询案例中,咨询师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当前的来访者,这里包括尊重她的表达方式。
在生活里,继续练习“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