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试着对所读《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的第七章节做个小结。对患者的"防御"和"阻抗"的一段论述,是打破以往对之前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知识的认知的。其实在自己学习了一些灵性课程再回头来看,也更加找到了有融会贯通的感觉。
"所谓的防御-阻抗,其实既不是防御,也不是阻抗。它们是保卫自体免于受到破坏和侵蚀的有价值的活动,不管它可能是非常虚弱的表现或很有防御性"
在以往对咨询的认知和技术学习或关注点都在要试图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共情与倾听,来消除和避免来访者的阻抗与防御。
而对他们可能非常虚弱或是不健康的行为表现视为是"有价值的活动"。引起了我的内心很强的震动,它都不是在讲某种问题或症状可能蕴涵的正面意义。我感觉到更伸延与扩展,不但没有定义,而且超越了评判,从一个更大更连续不断的生命历程的视角去看待现象,是更大的涵容与深入。
这无意与我这几年学习灵性有了相通性,或者说这几年的灵性学习也在意识上扩展了我。我们在对于某些问题或生命状态的定义与定性,对孩子身上所谓的种种"问题行为"的焦虑纠正,对包括在自我成长上的困扰、迷茫和有时看似的停滞,我们也会自我评断为逃避痛苦、压抑、沉溺、自我攻击、不敞开等等。我们定性定义,就有了喜欢与不喜欢,对与错,好与坏的对立与冲突,自然产生了价值取向及道德色彩。
改变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回过头来看,那些评判与自我的评断有可能带来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只看到行为和现象,而为什么会如此呢?
生命似河流,它从源头而来,流经平原山川,也会经流乱石险滩,曲折与蜿蜒,沿途的风景一路的际遇无限并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这也是生命的无常吧,而某一阶段某一时点的呈现,只是整个生命长河流经某一处的景遇,而最重要的是它不会干涸,它不会成为一潭死水,只要流动,它便能终将奔流向大海。
生命的历程与奥妙,这是人类从古到今一直在探索的命题。不可轻意赋予于某种意义。只能怀着深深的敬畏,探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