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吗”,肖健的微信上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一定是施远发错了对象,这家伙昨晚怕是又喝多了,到现在还迷糊,便没去理他。肖健刚想去做事,还没来得及转身,信息提醒的声音就又响起。
肖健不由得一笑,醒了?认错了?打开一看。
“真没看到?装着没看到吧!”
醉得不轻,肖健只好回复了,我是肖健,把我当谁啦?我隔这么远都能看到你那张醉脸!还能看到什么呀?
你当然是肖健啦,我是醉了,但不是因为乙醇,而是沈尘的那段文字,你不会没看到吧。
沈尘?哪段文字?施远你干脆叫施雾吧。
不跟你嚰叽了,转发!
总记得10岁左右看到的一篇小说,是人生中遇到的第一篇给我以触动的文学作品,让我在自己的亲身经验之外,在他人的故事里,去感悟人生。
这是沈尘昨晚发在朋友圈上的,可惜我今早才看到,你真的没看到吗?这事我可是有印象的。
沈尘,肖健当然不会忘记的,这故事肖健说过,跟施远说过,那时他们还很年轻,施远活脚神似的东奔西跑,肖健正处于艺青的筑梦时代,那晚,在北京一个胡同的小酒馆里,两人喝光了一瓶二锅头,挤在肖健八平居室的一张单人床上,两人天南地北胡侃了半夜,多半内容是关于舒城的,自然就提到了沈尘。
那年肖健十二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那天走进沈尘家门时,肖健手上还提着一把木制的冲锋枪呐。本想叫沈尘出外“打仗”的,只见沈尘独坐在小木桌旁,泪眼婆娑的,肖健不由得小声问了一句,怎么啦?沈尘没有回答,只是轻轻的把一本书推了过来,肖健一看,不是课本,除了课本、连环画,肖健还没碰过其他的书。肖健很是惊讶,你看的?你姐的?就为这哭?沈尘点了三次头,泪光在肖健的眼前晃荡了三次,肖健十分的迷惑,这丫头打仗摔三个跟头时也没见这般哭过,这是啥玩艺儿,竟能让你这么哭。肖健心中就有了一种冲动,嘴里说着,可以借给我看一看吗?手已把书揣在怀里了。
那是本安徽文艺,那篇文章没让肖健哭出来,却改变了肖健的人生走向,从此肖健爱上了小说,爱上了阅读,并很早就开始了写作,高中毕业时已在市报上发表了三首小诗。
肖健一直想感谢一下沈尘,但沈尘小学毕业后就离开了舒城,那个年代,那个年龄,彼此都还不曾真正意识到少年友谊的珍贵和分别的所有内涵。后来,肖健去北京工作就很少回来,所以至今也未能联系上沈尘。
肖健的这次回复有些慢,回复的内容也大大地出乎施远的意料。收到信息后,施远连发了三次大笑,就是不说一个字。亏得肖健还真就问了,你笑什么?
是你酒没醒,还是那段话也让你醉了?你求我一次真的就会彻失你的人格不成?不跟你嚰叽了,不求我就算了,我还得义气到底,沈尘的名片发给你,你们联系吧,不掺和了,回来时招呼我一声,我请你们聚聚,我也想一起回味一下童年的美好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