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又准备吃大餐——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色香味俱全。
刚开始的葬礼情节让人想到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男主角很克制,以沉默寡言掩藏行尸走肉般的颓废。他对外在的东西尽力迎合,但却没有真正的快乐。洞悉一切的颓废。
这个故事荒诞吗?男主角自私而无爱吗?值得思考,毕竟小说并没有交待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篇尾男主角对神甫呐喊,用“捉摸不定的灵气”提供解释。好像宿命论的观点。
最后,他经过这场盛怒,“好像净除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对这布满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
你瞧,行尸走肉其实是在保护那颗最脆弱的心。
加缪在44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构思和文笔都非同一般。
再看他的《鼠疫》。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加缪的《鼠疫》一翻开就停不下来,一整天的时间奉献出来。
刚开始阅读时想到毕淑敏的《花冠病毒》。题材相似,瘟疫(病毒)蔓延,城市被封锁。
毕淑敏的《花冠病毒》设置很多狗血情节,没有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后面非常掉书袋。
而《鼠疫》客观冷静地叙述瘟疫发生时的众生万象,没有过多的抒情,也没有评价。对于神甫的角色,处理的十分温和。
里厄医生与神甫讨论上帝是否存在时说:“对于爱,我另有看法。我誓死也不会爱这个让孩子受折磨的世界。”
鼻子立刻酸楚,眼睛也湿润了。任何无辜的孩子遭受痛苦和折磨时,作为母亲,都忍受不了。
我爱里厄医生,爱他对众生的怜悯,爱他的敬业,爱他的冷静与隐忍,还有那份宽容。
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又温情脉脉的灾难小说。没有着眼于丑恶的地方,而是尽量阐释善的存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也看到许多善。这部小说的思考方向是对的,充满正能量,有绝对的现实意义。
加缪受到纪德的影响,文笔自然不俗。他一生饱受病痛折磨,少时丧父,家境贫穷,是自强不息的代言人!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一定要把浦隆翻译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集认真看完,因为她是诗歌的精灵。
喜欢她的诗,也欣赏她的避世修行。如果没有她那谜一般的遁世隐居,诗歌的精灵便不会来访。
她和简.奥斯丁一样令人敬佩又着迷,相比之下,更爱艾米莉。
摘抄一首瞬间击中心房的诗:
第19首
萼一片,花一瓣,刺一根
一个平常的夏日清晨——
露珠一瓶——一两只蜜蜂——
一丝清风——树林里一阵闹腾——
我却是一朵玫瑰!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居然是短片小说集,真没料到。
这本集子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海明威范儿——简洁而颓废,敏感而有力。
在旅游途中欣赏《大双心河》,不是很懂。
相比之下,我们的旅游多么肤浅:走走看看,拍拍照,吃点小吃什么的。风景还是风景,像明信片一样摆在那里。
而尼克一个人过着有滋有味的户外生活,真正融入风景。看他钓鱼,会想起《老人与海》,同样的自娱乐趣与永不放弃的勇气。
《费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与《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都与狩猎有关。前者掺杂复杂的男女关系,后者却更有深度。个人回忆录似的感想值得读者思索。
海明威的小说情节不多,白描的手法也很简洁,却是冰山一角,留给读者去回味和幻想的东西如庞然大物,在水面下不可撼动地存在着。
那个印第安年轻男人,为何在妻子难产时自杀呢?
令人难以磨灭的印象与思考,纠缠着。难以入眠。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在读大学时翻过,却没有看完。当时觉得此书有趣,却难懂,看不进去。今天重续前缘,似乎有点明白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夏目漱石的小说,与川端康成的感觉很不一样。前者批判现实主义,后者渐趋唯美主义。
《我是猫》的主角是几位书生。酸腐之气甚浓,不屑于流俗,又免不了庸俗。他们的谈话仿佛清谈,时不时抖抖书袋,不接地气。
清廉的书生们要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吧:好友几个,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最后一章讨论了自杀的问题,觉得甚为有趣。预言说不定会实现。
书末附有夏目漱石的年谱。又是一位童年受到创伤,被遗弃,成年后饱受疾病困扰的优秀作家。年仅四十九岁便病逝,令人叹息。
作家与疾病,与幸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来抄录狄金森的诗吧。越看越喜欢。感谢她的不发表。正是隐逸自由的生活,才能让诗情喷薄而出。
第54首
如果我死了,
而你还活着——
时光继续向前流动——
晨光依然焯焯——
正午仍然炎炎——
一如平素——
如果鸟儿早早筑巢
蜜蜂早早出去忙碌——
人们便可以随便
脱离下界的事业!
惬意,知悉我们与雏菊共卧时
资本将会坚挺充足——
商业还会继续——
贸易同样飞速发展——
先生们如此轻松地
处理这喜人的场面——
这会使离去的心情平静
并让灵魂保持安恬!
2、第57首
普通的日子领着季节经过,
要对它们表示崇尚,
只消记住这一点
它们可以从你我身上
拿走的那件小东西
叫做无常!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下午
午休之后开始莎翁全集的第四卷。
第一个故事讲罗马英雄科里奥兰纳斯的故事。他出生高贵,为人傲慢,看不起民众,被人陷害,遭遇放逐,后加入敌阵攻打罗马,决心复仇,却被泪眼执手相对的母亲说服,出面讲和。他成为双方人民崇拜的大英雄,被嫉恨,被刺死。
这位英雄很悲剧,但他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豪气让人不得不敬他爱他怜悯他。
掩卷遐思,莎翁或许是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精英政治与民粹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是傲慢与偏见的斗争。
很有现实意义,教人处事做人。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托尔金的袍子》是美国作家里克.杰寇斯基的作品。
里克是生活在英国的美国人,更大的身份标签是珍本书商。他整理的这些小故事有趣,既满足大众对于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们的好奇心,又以闲适的笔调陈述一本好书得以与大家见面的不易。
作家的勤奋与坚持,遇到伯乐的幸运与时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这本书里提到的伟大作品,十有八九没有读过,通过他的介绍,也得知其大概内容,受益匪浅。
至于珍本书的交易,在商言商,我就不懂了。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莎士比亚写的最惨的戏剧是不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至少在我看过的来说,这一本最让人悲愤。结局以暴制暴、以恶惩恶,似乎伸张了正义,也让人目睹人性的恶的存在。
这个剧本已经拍成电影,名字忘了,据说是超现实主义风格。当时看的时候心里就很难受,口味太重。
历史上这样残害忠良的事情并不少,中国的也不必说。
人类的劣根性是不能脱离兽性,还是禽兽不如?
后 记
这些文字是六七年前开始写的,有点时间跨度,原来记在一本厚厚的黑色封面的日记本上。
如今把它们誊抄至电脑,重新体验当时的心情,不得不感叹:当时那个柔弱的、女人味十足的年轻母亲是不是自己。
现在的我,年龄上不可以称为“小女子”,心态仍然没有太大变化。儿子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在某些事情上,他是我的老师。
作为送给他的升入小学的礼物,整理好这些心情文字,希望他长大之后可以看看,在心灵上与妈妈更靠近。害怕有一天他大声吼着:“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
不是一个很会教育孩子的母亲,虽然很爱他,但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尝遍所有的彷徨、迷茫、自责、苦恼。
不是一个热衷于做饭的主妇,不会编织手工,不爱逛街,不去美容,不喝咖啡,不交朋友。
那么不优秀,有时也怡然自得,相信自身有存在的必然理由——陪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