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93年出生的女孩,出生时正赶上计划生育。可是家里的奶奶重男轻女,妈妈为了生个男孩,在生了姐姐后又偷偷生下了我,无奈又是一个女孩。
我是超生的,为了避查,出生不久就被送人了。
童年的遭遇,让我成为一个特别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渴望亲情,渴望母爱和父爱。然而这一切都是奢望。因此,长大了的我,一点也不恋家,害怕回家。总想要逃离。高考失败后,只考到了二本线。但是,我又有点开心,逃离似的离开河南老家,报了个新疆的学校。开学后,从未出过远门的我独自一人拖着行李来到新疆。但是有种自由的感觉。
来到大学后,我喜欢上了一个学长,大概是因为他是我的老乡,有种莫名的好感。不久,我们就在一起了,他像个大哥哥一样,总是细心照顾我。在他身上我找到了安全感,对他无比依赖。我很爱他,他也总想把我带回家见他的爸妈,但是,我不敢告诉家里人我有了男朋友,所以也没去过他家里。
他有个很疼他的爷爷,他的爷爷也很喜欢我。我家境不好,生活费也基本不要家里的,基本上靠我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生活。但是,他爷爷知道后经常帮我,最近我打算考研,想要买一些考研的视频看看,资料有点贵,舍不得买。男朋友无意中和爷爷说起这件事情,爷爷就直接给我寄了3000块钱。
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吗?我不知道怎么接受这笔钱,可是,爷爷总是宽慰我,只要我是好好学习,对学习有帮助,爷爷都支持。我给爷爷打电话时候,就哭了。我感觉这份沉甸甸的爱,我承受不起。感觉自己太不懂事了。爷爷年级大了,身体也不好。上个月,突发疾病住进了医院,但是,爷爷怕影响到我学习,还不让男朋友告诉我。
❤
这个爷爷不是我亲爷爷,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真的很爱我,我怕自己会让爷爷失望,怕自己考研失败。
爷爷又总是担心我在学校吃不好饭,经常给我寄钱。我劝他好多次不要给我寄了,爷爷见我不收,有次还生气了。他是个很心善的老人,一生勤俭节约,舍不得花钱,祝福爷爷可以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读者们的邮件我都会看,有关大学生活,有关孤独,有关感情,有关天马行空的碎碎念。可读到这一封的时候,不知怎么地心头温热一软。
这个故事来自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子,她希望我能够把她的故事写出来,给自己即将结束的大学留个纪念。也想要分享给大家,告诉所有人,这个世界其实还是有很多无名却实在的美好。
世间百态,有令人心寒唏嘘的,一定也不乏温暖的。
我发现人越是长大,面对千奇百怪的复杂关系可以游刃有余,在不同的人面前八面玲珑也脸不红心不跳,反而面对那些朴素而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会手足无措起来,在这人世间的善良面前,你怎能不败下阵来。
收到这个女孩子邮件的那个中午,我躺在床上看吴晓波老师的那篇很有名的《只有廖厂长例外》。
1989年,吴晓波还是个大三的学生,他们几个新闻系的学生萌生了想去中国南方看看的念头,于是组建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四个毛头后生一腔热血,计划详实,就是经费离预计还差一大块,所有人一筹莫展。
不久,他们收到一封来自湖南娄底的快件,寄件人姓廖,是当地一家企业的厂长,说是在《青年报》上看到他们的窘境,愿意出7000块钱资助他们完成考察。
考察途中,一行人来到湖南娄底拜访廖厂长,并与其合影,留下一张珍贵照片。
吴晓波说他见过15个曾被评为“中国首富”的老板,唯一只有廖厂长让他念念不忘:“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余温。理想主义的光芒使这位平常人通体透明。”
吴晓波原本以为自己这一辈子是没有缘分再遇到廖厂长了,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自我观照和激励,没想到这篇文章发布后,在网友们自发地“寻找廖厂长”,最后有记者真的找到了廖厂长,还为他和吴晓波等人安排了一次会面。
25年之后,他们在洪江再会。感慨岁月匆匆,感慨一举善念。
廖厂长问吴晓波:“你是不是要捐一百万稿费,搞一个青年创业公益金?”
吴晓波点头。廖厂长和朋友们也愿意捐出一百万,后来那笔基金命名为“吴晓波廖厂长创业公益金”,像当年廖厂长帮助吴晓波一样,这笔钱会用来帮助那些有梦想的有作为的年轻人。
在这个一切都被数字量化的时代,这个讲究效率和利益的时代,始终有一种柔软的,迟钝的,有些固执的情感。它们依旧是迷人的。
一个社会的善意应该是一种接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记得小时候路过桂林的漓江剧院时,门口总有一个趴在地上乞讨的残疾人,听妈妈说他很多年前就在那里了。他聪明,人家四处游荡着乞讨,他就定点在那里哪儿也不去,剧院门口各国游客都有,为了“生计”,他把各国的语言都学了一两句,英语,法语,日语,汉语,他都会。
做他们这一行其实会两句就够了:一句是“你好”,用来引起游客的注意,一句是“谢谢”,对别人的慷慨解囊表示感激。他的脚是废的,站不起来,趴在那里风吹日晒,兜里踹了各国零零碎碎的钞票,像个颠簸而破旧的世界银行。
后来,漓江剧院门口那个会用各国语言打招呼的乞丐不见了。妈妈说他遇见一个很富有的老外,对方见他如此生活,想要帮助他,就把他带到国外去治病了,花了很大一笔手术费,脚快治好了。
他天天待在剧院门口,附近的当地人和工作人员基本都认识他,如今说起那个三十出头的男人还是觉得像个传奇:“那个老外没要他一分钱,只是单纯地做善事,只是希望他以后不要再乞讨,靠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前段时间要结婚了,还给我妈发了喜帖,妈妈感叹:“世界上真的好人很多啊,有的人的命运不知不觉就被改变了。”
我再也没有见过他,相信桂林的街头少了一个乞丐,这世界上却多了一个懂得感恩和希望帮助别人的人。
后来听说他信了基督,微信的名字叫“恩典”。
善良就是一场无上下阶层可言的恩典,你被人簇拥,亦可为他人加冕。
受过别人的好,就一定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报答回去。人心向善,自然会有好运气。
吴晓波在他在文章的最后说:“在这一生中,你遇见什么样的人,就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遇见什么样的人,其实对其往后的一生都有影响,他们的品性,行为,价值观,在无形中会构成了更年轻的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感谢我们的生命中依然存在一些人,让生活和世界变得有温度,有人情味儿。所谓的理想主义不是凭空建造的乌托邦,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蒙蔽,是一种从坚硬中生出的柔软。
他们身上有这个时代依旧需要的精气神。是对未来青年最好的言传身教。
他们所信奉的理想主义大智若愚,不是小聪明,也不求精明算计,是认清生活的本真面目之后,依然选择去爱,去感受,去感激这份热烈和颠簸的乏味或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