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突然想来说和你们说些什么。
4号的时候,我过完二十岁的生日,躺在床上想写点什么,却毫无头绪。去年的生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春光无限,每一天都充满可能性。今年的生日,我却什么都说不出来,草草打了几行字,告诉自己,感情会慢慢枯竭,但依然期待重生。
这个六月,我没有做很多看上去有实质性意义的事情。
我主动放弃了一些自己不想做却做了有好处的事情,我没有逼迫着自己找寻热门话题写稿,我不再为了忙碌而把自己的生活填充的满满当当,我也不再时时刻刻关注多少人阅读了我的文章,又有多少人弃我的文章而去。
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那种在之前越忙越有的焦虑感渐渐消失。
我不知道其中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思来想去的一个月,终于在今天得到了一个还算清晰的答案。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正式写文章,算作一种记录,以看上去还正式的方式保存。接着,因为写文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收获了一些赞美和批评,虽然公众号一直不温不火,但心里还算满足。
后来,兼职了一份运营公众号的工作,是一个读者看到我写的一篇留守文章后联系上的我,持续的时间不长,走走停停,到今天,这份兼职也不了了之了。写文这件事还在继续。
1月的时候,我正式加入了一个全国性的公众号,粉丝有十多万,稿酬也还不错,在上面持续写了几个月,文章流量反馈也可以,过万的阅读量不再是梦,被大大小小公众号转载后,再次尝到了甜头,原以为劲头会越来越足,写文这件事却变得愈加艰难起来。
当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文章时,恐怕也再难让别人喜欢。
那些文章并不柔软,它字字都想抓取人的眼球,偶尔还会伤害到某一个人的心,它就像被武装好的机器,随时准备向读者发射炮弹,我躲在背后,等待着自以为胜利的果实。那样子,真贪婪。
所以我试图停下来,反思或许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也是偶然间,看到了怀左学长敲出的一篇文章,颇有同感。
“最近我越来越不开心了,在电脑上敲出的文字让我感到厌倦,曾经发自内心的快乐,现在竟然变成了负担,变成了看到就想吐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在为别人写作,写道理,写自律,写年轻人的生活应该如何过。我活成了演员的样子,扮演着不该扮演的角色,到头来,身心俱疲。今天回过头来再看,我很久没有在写文时快乐过了,这样的生活,我再也不想要了。”
感叹,写文的孤独无法与人共享,只有在其中的人才得以知滋味是甜是苦。
一阵阵的疲倦感向我袭来,我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另外的地方,企图缓解我的疲惫。
在没有晚自习的时候,我会跑到图书馆读书,写笔记,听中意的歌曲,用便签记录26度的风和眼前紫红色的天空,日子很安静,做好手中的事情,让我更觉得安心。
有时候读书入了迷,梦里都在回忆那些有趣的人,折腾人的事情慢慢淡出当下,不再被任何命令催促着前行,步伐虽然慢了下来,却看到了生活里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我有了更多仰望天空的时间,而不是与整日与电脑相对。我觉得这样很好,生活少了很多目的,却多了许多温情的细节。
我看小说、看杂文、看传记、看人物采访录,接触更多新鲜的东西,而不只是整日沉浸在“我要写什么选题吸引人、我要取什么标题吸引人、我要怎么写与众不同”这样无意义的问题来折磨自己。
就像老师说的,你做一件事情久了,就需要反思自己,跳脱出来,不然会在里面跑圈,越跑越迷茫。
写文如果不开心了,那我为何还要写下去呢?
本就是一件足够孤独的事情了,如果自己还不能从中得到快乐,那真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老是不开心,只是因为自己没能够从一个死角里钻出来,总是想不通,就像眼睛被埋上一层浓雾,看不到真正好的东西。
意义和价值这种东西,我们需要追求,但是若整日陷入这种自我的讨伐里,那就会越来越不纯粹。
像周云蓬说的:“精神好比弹簧,得有些闲暇,才有弹性,不会总是强迫自己追问意义和价值。”
也像韩寒说的:“我觉得你得允许一个人在三年里,什么都不干,只是玩和休息。”
虽然韩寒的这句话可能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是他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是受用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
我又回到了我自己这个小小的公众号上,我也感谢在这个公众号里的每一个你,接受我的所有好和所有不好,这里是我给我自己留的一处余地,它真的不需要太多人知道,在我跑累的时候,让我休憩,已经足够美好。
我才大二啊,我还可以有时间回到写作的初衷上来,那些在不同平台上的写作经历都是宝贵的,让我提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又无法忍受什么,在写作还没有变成养活自己的方式时,它可以更自由一些。
以后会写更多的书评、影评、故事和生活,如果你还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