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日期:2019年04月04日
农历:二月廿九
星期:四
天气:阴
炜圣:6周岁10个月
今天的早课是赵银广老师带来的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节,以下为课程场记内容: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清洁明亮的状态。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清明时节的三候:一候桐始华。梧桐树开始开花了,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梧桐是吉祥的象征。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古人对梧桐的赞美:亭亭独自傲霜风,不与寻常桃李同。圣世工师求木久,峄阳犹自有孤桐。梧桐是人格独立的象征。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因残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鹌鹑开始出来活动。三候虹始见。彩虹出现。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到了清明时节,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而带来光明与温暖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古代先贤总结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规律。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光照、温度、水分三者皆备,播下种子,收获希望。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我们悠久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均在清明前后。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三月三,生轩辕,是一个纪念黄帝的日子。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改为三月三,沿袭下来,成为人们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日子。古时,上巳节的内容很丰富,人们席地而坐,在宴饮的时候,盛完酒的酒壶,就放在溪水中,叫曲水流殇,《知否》中有这样的画面。书圣王羲之,因实写当时的情景而心情与宇宙大化相融,写成了极富哲理的千古名文《兰亭序集》。《兰亭序集》在我们育心经典教材《文学启蒙》中有,第33篇。孔子理想中的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俗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情投意合的好朋友,我们在这个季节,到郊外踏青,宴饮。
每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们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看着孩子与大自然共融一体的画面,我们大人也会觉得非常开心。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又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人改火形成的习俗。因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所以,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上一节课和大家分享过,会不会用火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我们现在用火,有天燃气灶,有煤气灶,有蜂窝煤。在古时,如何保护火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的古人对火重视,珍爱,对火的敬畏,有了寒食节。因为气候的变化,天干物燥,古人保存的火种在清明这样一个节气,非常容易引起火灾。古人为了避免火灾,把火种熄灭。这起新闻非常令人痛心。当时已经离开火场中心了,因为有风,天干物燥,遇到爆燃,几十人瞬间被大火吞噬。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灾难面前,英雄是伟大的,向英雄致敬,愿英雄一路走好。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寒食节要禁火,要把火种熄灭。古人已经非常精准地告知我们,在清明这样一个节气非常容易出现火灾。所以,在清明节前定为寒食节。
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义。上巳:清洁身心。陈宝国饰演的《汉武大帝》,在电视剧中有呈现,上巳节,皇宫里面的人排成队,站在皇帝面前,皇帝就拿着柳条沾着干净的溪水,在每个人洒一洒,让大家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农耕生活的节点。清洁身心,又寒食,真正让自己达到身心清净,然后迎来清明节,怀着真正的真诚,去祭祀先祖。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祭扫活动,虽是一种仪式,但也表达了,我们对家族祖先的感恩尊崇。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孔子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怀着虔诚感恩的心去祭祀祖先,其实就是向祖先交答卷的时候了。告慰祖先魂灵,激励自我有勇猛心、悔改心,正视现状,做好自己。把家风建立好、传承好,让祖先的希冀代代相传。
清明时空,节制、节俭、节哀,慎终追远,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能否清明,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所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大家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