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徐志摩散文》最后一篇《猛虎集》序文合上书后,心里居然长出了犹豫的情绪,难道是读了诗人的书就会变得有“湿气”?就会变得心情沉重?就会悲天悯人?也许是也许不是,看到他于《猛虎集》出版后三个月就发生飞机坠毁罹难,心情就尤其的沉重,35岁,如此年轻的生命,如此有才华的生命,如此感情丰富的生命,就这样烟消云散,而我好像刚刚还在听他娓娓而谈他如何成为诗人,如何呕心沥血的写诗,“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听听他对于诗的道白,感受下诗人不比常人更天才,想写出好诗一样要付出比常人百倍的努力。
读完最后一篇,我才对徐志摩这个人稍稍有了一些感觉有了一些认识。
说实话,读徐志摩的书之前一直是忽略他这个人的,他的书在我的书架中摆放了好多年,我却丝毫没有兴趣去翻看他,正像书的后记中写的,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中影响较大但争议也颇大的人物,既有相传百年的代表作诗篇,又有丰富的情史,而那些家喻户晓的情史却成为我忽略他的理由。
刚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十几篇几乎既读不通又读不懂,作者用半文言办白话的词句,我个人以为他自己制造了很多词汇,也许这就是诗人的诗句,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耐着性子读下去,渐渐读出了点味道,读出了点兴趣,读出了对诗人一丝丝的爱意。
对世事的洞达,对亲情的感怀,对自己的谦虚,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苦难同胞的悲悯,对爱人肉麻而露骨的语言表达,这样短暂的一生,把自己的感情展露的淋漓尽致,敢爱敢恨,把自己的才华也发挥到极致,潇潇洒洒,除去对他的争议,我觉得也还是让人敬佩,让人感怀,至少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个丰富的人,来过!
还记得他的经典之作诗歌《再别康桥》吧,他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叙述的更加贴切,康河的秀丽,两岸的景致,夜晚的钟声,隐藏在树荫中几个蜚声的学院的建筑,与自然的天然浑成协调美好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这是对康桥自然景色的描述,文中极尽诗人赞美之词,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神往的意境。我觉得读这篇文章比那首《再别康桥》还来得有味道。
描述英国的天气的一段:冬天是荒谬的坏,逢着连绵的雾盲天你一定不迟疑的甘愿进地狱本身去试试;春天是更荒谬的可爱,尤其是它那四五月见最渐暖最艳丽的黄昏,那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散文中尽是诗句的影子,尽是他独创的词汇。
与情人的信笺更是让我对他增加好感的理由。那大胆的词汇,肉麻的表白,露骨的昵称,无不表现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和对女人的向往和热爱。本书中没有他与林徽因的书信往来,只有他与后来的爱人陆小曼的信笺,在信中,对爱人的日常习惯、行为起居,思想动态都有发自内心最诚恳的贴心关爱,既有浪漫又有文采,既会写诗教书赚钱又会调情追美女,试问,这样的男人,人世间能有几个女人不爱?也许今天的很多男人会自愧不如呐。
对徐志摩的争议我想大抵在他抛弃发妻远走异国求学,又在异国遇见才女美女林徽因展开热烈追求,追求不到后又转追陆小曼,正像梁启超在他婚礼时讲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徐志摩这种喜新厌旧的行为,让很多同时代的人不耻,这些我都不想去探讨,单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诗歌的痴爱,对爱人的缠绵,与他做人做事的立场,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徐志摩,而不仅仅是传言中的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