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思潮,提倡做些无用的事,正如周国平所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巨轮挟裹下,每个人都不敢慢下来,生怕一慢就会被淘汰,不敢旁逸斜出干点无用之事,干了就是不务正业,就是对自己、对家人不负责任。
绷了40年的弦,终于慢慢迎来了放松,经济增长速度被允许放缓,那些无用之事也被执拗的人们大张旗鼓地宣扬起来,就是要做自己,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切都以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变现来衡量,这样的标准太僵化也太功利,这样会把人变得麻木而无趣。
正是因为对这一新派理论的热烈推崇,我才会在图书馆匆忙选书时,只看题目就借回了日本作家西成活裕的《无用学》,希冀为这一理论夯实理论基础,谁知,一翻开,我就哭了。
西成活裕是数理物理学家(从来没听说过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主要成就是创建了一门新学科:堵塞学,研究各种场合下的堵塞:车流、人流、仓储物流、工厂生产线……这本《无用学》是他研究堵塞的衍生品—他发现,堵塞会造成无用,也就是浪费,时间的浪费、物料的浪费、能源的浪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进一步研究无用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去除无用,提高效率。
这位数理物理学家用大量图表、函数图像来准确描述各种情形下无用的产生与时间、物料、习惯等因素的关系,可想而知,这对数学差等生很不友好,我往往只看一页就会哈欠连天,几次想要放弃,坚持阅读的唯一动力就是看他如何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精益求精地发现无用,改进无用。
不知不觉间,“无用”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想要强化笃定的是无关价值只关自我的无用,这会儿,无用变成了冗余、浪费、低效,看来,更高、更快、更强是人类本能的追求。
最好的企业,最好的效果,无用与有用比是300:1,也就是1小时的有用通常伴随着300小时的无用,而更常见的情况是500:1,更糟糕的会达到1000:1,丰田公司是清除无用的标杆,西成活裕和丰田公司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去除无用”小组,帮助其他公司去除无用,经过富有经验的专家观察、计算,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具体,有将工作台提高10公分,减少弯腰程度,降低工作人员疲劳程度,有缩短工作台,减少工作人员走动距离,还有整合工作台、调整生产频率、公示生产进度等。
西成活裕还简要提到了他在中国看到的无用现象,从坑坑洼洼的路到分类不清晰的车间,各自为政的生产线、无用的库存、无用的动作……随处可见的无用令他热血沸腾,却令我忧心忡忡。
得益于地广人多市场广阔,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发展使一些问题看起来不那么严重,但连续几年出生人口下降,人力成本上涨,人人都担心,中国要未富先老了,要进入老龄社会了,发展乏力了,未来怎么办?
未来我们一定会需要学习减少无用,提高效率,挖掘潜力,让现有的人、设备发挥更多的功效才是持续发展之道。
一说提高效率,人们总是想到加班加点、加足马力,但这也会产生无用:订单不均衡,需要用工时,一拥而上,不需要时解聘,会造成人员去留方面的无用:一直留用,订单少时,人员闲置,用完解聘,导致用工时临时招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加足马力生产,多余的库存是无用,原材料在能保证生产的最低限度为最佳,多余的产品也是无用,需要承担资金的压力及市场变化的风险,是好是按订单生产。
无用如此之多,又处处掣肘,有时清除无用的成本还会高于无用本身,所以清除无用的第一要诀是,不产生无用,比如商家不过度包装,消费者不过度消费,第二要诀是减少无用,时时觉察无用的产生和存在,想方设法减少无用,第三要诀,随它去吧,有时候无用也会产生无用之用,比如你放弃回家的近路,走一条“无用”的远路,却在这条路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邂逅了多年不见的朋友,无用当中,有时也藏着不可预见的用呢!
看完书,我把常用的洗脸毛巾从卫生间拿到洗脸池边,在客厅走来走去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无用呢?也许过不了几天,我就会恢复原状,但还是希望,在某个刷手机的时刻,某个偷懒的时刻,某个想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时刻,会思考一下,此刻,是不是产生无用了,需要消除吗,怎么消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