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是成层的岩石或地层在应力作用下 ,发生弯曲而形成的。
褶皱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成层的地层条带或条纹的褶曲形态。
一、基本内容
•确定褶皱构造的存在
•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和类型
•研究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特征
•研究褶皱构造与其他构造的时空关系并分析其成因机制
二、解译标志
1. 形态标志
图像上色调、地形、影纹条带呈圈闭或半圈闭的圆形、椭圆形、弧形、长条形,并有较明显的对称图形
2. 构造地貌对称性分布
岩层三角面、单面山、猪背岭等构造地貌沿某一界面对称重复分布。
3. 岩层条带对称重复分布
具有相同影像特征的条带对称重复分布。
4. 转折端的标志
转折端岩层条带弯曲,岩层三角面有规律的偏转成弧形几何形态。
5. 水系标志
褶皱两翼的地表水系的密度、类型对称分布,转折端水系可成弧形分布,在转折端也可呈现收敛或撒开状的水系。
例子
三、构造特征分析
1. 背斜向斜
背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边是新岩层
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两翼单面山顺向坡向外倾斜,顺向坡水系向外流且对称;
向斜:向斜为褶曲构造之一部分,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其在褶弯内之岩层,愈往中央,愈为年轻
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
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两翼单面山顺向坡向里倾斜,顺向坡水系向内流且对称。
2.转折端标志
背斜具有外倾转折端及撒开水系,河流在通过转折端弧形弯曲;向斜具有内倾转折端和收敛水系。
3.图形标志
河流横切背斜核部时,岩层条带成纺锤形;
河流横切向斜核部时,岩层条带成哑铃形。
4.褶皱内部节理、裂隙组合标志
背斜核部多形成纵向或横向张节理,翼部成扭性节理;
向斜核部多发育扭性节理,翼部发育横向张节理。
四、褶皱横剖面形态的遥感分析
在遥感图像上通过影像特征分析两翼岩层产状及两翼同一岩层条带出露宽度的变化,推断褶皱的剖面形态
1. 直立褶皱
图像上两翼岩层三角面的形态相 同或相似,岩层三角面尖端(山 脊点)指向相对。 同一单元的岩层条带在两翼露宽度大致相同。
2. 歪斜褶皱
两翼岩层三角面 的形态明显不同, 产状平缓翼岩层三角面长,产状较陡翼岩层三角 面短。 同一单元岩层条带在缓翼出露较 宽,在陡翼出露较窄。
3. 倒转褶皱
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山脊点)指向相同,形态明显不同, 正常翼岩层三角面长,倒转翼岩层三角面短。 同一单元岩层条带正常翼出露较宽,倒转翼出露较窄。
4.同斜褶皱
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山脊点)指向相同,形态相同或相似, 同一单元岩层条带正常翼和倒转翼出露宽度相等。
五、褶皱构造组合的影像特征
1. 紧闭形褶皱构造
图像上表现为有规律重复出现的紧密的条带状图案,地貌上为近平行的长条状水系和条带状山脊。
2. 宽展型褶皱组合
图像上为疏密相间的的平行状条带状图案。地貌上表现为近平行的直线状山体,沿线性山体可见较明显的岩层条带影纹。线性山体之间距离较大,地势较平缓,不显岩层条带影像。
3. 平缓型褶皱构造
图像上表现为单个出现或零星分布的椭圆形、同心圆形等环带状影像。短轴背向斜图形为椭圆形,有时呈平行斜列组成雁列式褶皱;穹隆和构造盆地多呈同心环形图形,穹隆地貌上多成缓隆起的孤山,其上发育放射状水系。构造盆地地貌上多为负地形,发育向心状水系
4. 叠加型褶皱构造
横跨型叠加褶皱—两期轴向近水平的褶皱大角度叠加。背斜与背斜叠加处形成穹状构造隆起的山体,向斜与向斜叠加处形成构造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