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以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三岁以后孩子逐渐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父母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学会有耐心地对待身边的 人和事。
延迟满足实验回顾:20世纪70年代,在Walter Mischel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可见延迟满足对孩子品质和心态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帮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习得耐心、耐力的良好心理品质。
孩子的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当孩子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时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而婴幼儿阶段最直接的就是大哭大闹以此要要挟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此时家长不要简单粗暴地拒绝,可是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他想要你给他买东西,不要简单粗暴直接地拒绝,要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好或者能够独立耐心地完成好某件事情,我们就给你买。当然家长可以建议等待某个节日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再买给他。或者家庭设置一些培养耐心的游戏,让孩子懂得游戏规则,在规则中培养自己的耐心。
“积分制”培养孩子耐心。家长可以采用积分制的形式给予孩子阶段性的鼓励,做好某件事积一分,积够十分就可以兑换一张劵,这个卷可以换多少钱,家长做好兑换积分制度,让孩子每天养成一个耐心的好习惯。
“耐心小银行”锻炼孩子的耐力。家长制定“耐心小银行”运作机制和交换制度。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从爸爸妈妈那你获得“耐心币”,当耐心币积攒到多少个的时候,可以兑换一个小礼物,如果表现不好,不能控制情绪,做事情缺乏耐心,就有相应的惩罚,直接从积攒的耐心币里面扣除,扣除的力度根据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来判断,这样孩子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耐心。
对孩子来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亲切的爱抚,都会让你的孩子感受到等待并不漫长、痛苦,耐心等待之后,是愿望的实现和对自我的肯定,他会越来越有信心、耐心去等待,认为一切耐心等待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