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也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词汇,根据文件中的内容,未来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家庭、学校、社会都将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相关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而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将成为一项新的考核标准,这必将促使高校的劳动教育培养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员化。
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是掌握去劳动技能,而是培育和建立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劳教结合,20世纪50年代并将此劳动教育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纳入宪法。学工学农、开门办学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教育界也对劳动教育开展了劳教结合的研究。
此次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体现要构建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大中小学都要开设劳动教育的必修课,普通高校明确提出要依托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可安排劳动月、劳动周等实训课,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新时代的大学生热衷于生活在虚拟世界,现实感较弱,不会表达感情也读不懂他人的情感,社交能力下降,而劳动教育可以让他们在这方面得到亲身体验。
《意见》中指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也就涉及到如何把劳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标准化的问题。就目前发展形势,高校应该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运用好高校共青团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路径之一并计入学分。针对学生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推动工作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