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志红专栏——怎样接住关系中的"坏"这一专题里,第一次听到"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再看了百度词条,找了维基解密百科却无果,最后百度词条链接到了"客体关系理论"。
一个专栏、2个词条学习下来,对梅兰妮`克莱茵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我与你)。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0-3岁)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一词为弗洛伊德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当客体引起婴儿的恐惧和焦虑时,为了防止报复和被毁灭,而想控制客体甚至想毁灭客体。他会采取例如投射、内射、分裂、理想化与贬抑、投射认同的心理机制。
投射认同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清楚、确切地认识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原依被赖者的)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
与具有投射性认同的人,相处最明显的判别标志是"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限制(临床中常见分为:依赖性、权力性、迎合性、情欲性投射认同。)"武志红认为,投射性认同具有两套逻辑:
例子:依赖性
一个19岁的女孩和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上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
女孩上了大学,却仍然保持着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均由姨妈作主也保持着许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妈。甚至上大学(在外地)时要姨妈开车送,放假时要姨妈开车来接。
久之,姨妈有了不舒服感,内心有种不平衡的怨恼:"你这么大了,怎么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母亲啊",姨妈也终于能直接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
但拒绝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应时:委屈,对姨妈哭诉中带指责(你一直对我都是最好,现在这样无情);沮丧与怀疑(对咨询师表达:原来姨妈是那样喜欢我,为什么她这样呢,是不是我不好了?);无助与无奈(对咨询师表达:我感到很孤独很无奈,虽然我有母亲但她自己都无能,也帮不了我,姨妈很能干也很爱我,但好像她不爱我也不帮我了。我明显感到,我是寄人篱下的!我好可怜我好无助啊)。而女孩姨妈的反应是:又气恼又内疚。
女孩说,"其实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妈现在对我的那种态度分明是对我的讨厌"。但女孩不清楚,她为何要依赖姨妈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妈的态度为何那么伤害她?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系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
1。明逻辑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好的方式来对我。(患者不能客观的理解客体所选择处理方式的逻辑所在,而只认同迎合自己个人意愿的特定方式的回应)。碰到这样的人
2。暗逻辑是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你肯定会用坏的方式对我。(我认为是因持续性的缺乏客观的明逻辑而导致的在与客体关系中感受到的的失望、不被认可、被否定等感受导致的主体持续性自我否定,连续性的转嫁回客体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