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开篇,我需要说明我是一个比较正宗的80后,确切的说是85后。一个快奔40岁,已经有了抬头纹的二胎妈妈。我的生活如外人看到的“精彩”,如自己看到的狼狈。一个从接近俄罗斯边境的农村负债家庭攀爬到上海落地的上市公司说高不高的管理者。物质上高于全国95%的家庭(参考17年行业数据),精神层面一直不停的追求饱满的人生和傲娇的理想。
当然,你知道的,壳儿内的我们一定并非如此,真实的我典型特质为一个中度抑郁症患者,断断续续持续近二十年,虽有着极其硬汉子的生活状态,但也有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内心承受能力。如此这辈子我估计都无法逃脱自己给自己的套牢,或者这才是真实且TMD生活。
活着活着,觉得没希望了,那就得折腾点让自己不断维持状态的事儿,于是做着做着就又活上几集。每个人是否都如此,当然有人会有活得清楚明白的,比如我家爸爸。
于是,就是一堆七七八八的故事,过去的就叫她故事吧,其实本就是些事儿。喜欢听留:)
第一章 长大
这个过程我草草说,主要做个铺垫和对未来主角性格、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能。
出生的家庭是幸福的,只是清贫。老妈是家中老四,只比其哥哥小几分钟,在60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本是要抛弃的,被村长救下了,就“顺带”着养活着了。所以妈妈是一个自我满足感很强的人,给点照顾就是幸福的人生算是美好的。爸爸本是家中老二,因为姐姐的意外身故,从20几岁后就是家中老大,性格极其内向,因为村干部的爷爷廉洁,作为长子啥也没借力,最后只做了校职工,不过和妈妈也算配,妈妈在同校做了老师。说到这个学校,就是我就读1-4年纪的地方,学校一共100个人不到,应该就是你印象中电影里面出现过的那种小学校园。但我是快乐的,记忆中的几件事情都是个快乐有关,我习惯了学校对老师家孩子的优待,习惯了作为优秀教师孩子就要成绩优异的表现,也习惯了“第一名”,班级的、学校的、区里的。
我就这样沉浸在“所谓的优秀”中。父母从未教育过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我也不知道“第一”“优秀”原来是青蛙在井底自我满足的标签。现在想想,父母的引导教育在此时如此重要,我并未责怪过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在摸索中教育他们的孩子。如此,孩子的逆商教育显得特别特别重要!
直到四年级,学校没了,当时美其名曰“并点教育”其实就是人太少,开不下去了……我的学校就这样没了,也意味着妈妈、爸爸也没了工作。老爸去了连队油库上班,妈妈因为资历和工作优异被并点的学校返聘,我则只能选择在老姨(妈妈最小的妹妹)家借宿上学。一家三口三个地方,妈妈最终做了这辈子让她后悔的决定,陪着爸爸,放弃了讲堂,作为一直是区劳模的她当时应该是很艰辛的抉择吧!
还是说说自己吧!转学,当时的我应该是激动的,毕竟要去一个非常大的学校,一个年级有13个班级,每个班级有40余名学生,什么概念,原来的教室只有4个人陪我读书,现在四十个人。上课还要走楼梯至三楼(忘记了,或者是四楼),而原来是一层砖瓦房而已。再也不用稍煤块取暖烤鞋子。也不会数学语文地理课都对着我的妈妈(忘记说了从三年级开始我妈做了我两年班主任)。
现在的你读到这里一定会预知,跳出井底的我会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没人告诉过我,我面对的将是歧视、做不了第一、寄人篱下的学习生活。
歧视一定是因为你的经历、你的外在形象及未见过世面的状态定义的,而我就是。我是农村长大的,来这里之前,只去过一次县城,没见过高楼,没见过这么新的教室,和隔壁桌女生漂亮的发夹,更重要的是我不懂这些其实可以隐藏起来。而我的穿着,在9岁前,我都是捡着二姨家姐姐的衣服,从里到外。印象中直到13岁的时候妈妈在生日时给买了一件粉色大衣和黄色毛衣,一共68元。看,我是吃了六年安眠药的人,忘记很多事情,这件却很清楚,而后成年了,现在的我对于买衣服这个行为基本维持在一个月30件左右的频次。现在读懂一些,孩子在童年内没被满足的情感物质需求很可能在成年以后会被泛滥索取。
学校里,那个时候的我并不太理解为什么人生转折可以如此快,不仅不是第一了,还落入中等生的名次,加之不懂得自我疏导,受挫就这样开始了,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在性格形成期最重要的阶段,遭遇了没有排解意识的环境落差。
而更糟糕的是生活落差,原来幸福的家庭中自己虽独立,但凡事还有个父母,现在寄宿的生活让人每日都活在惶恐下。惶恐于妈妈很少给钱于老姨,或多或少的言语及行为刺激;惶恐于一同因为并点教育在老姨家上学的哥哥父母,也就是二姨给予老姨家很多资助的比较;惶恐于讨好别人的生活状态。说是惶恐,只是现在的说辞,当时只是不安罢了。现在想想其实在9岁孩子身上何止不安,是毫无安全感。于是那时候我能做的就是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学着让老姨开心,才可以安心上学。
好在自己并未放弃努力,半年后我已经可以排入那十几个班级的前50名,很多人觉得这很容易,但对我来讲不易。这样的成绩直到六年级我都未有再大的突破。收到歧视的状态却一直在突破一个个底线,最后一次是被同桌踢到了地上一脚一脚的踩,具体什么原因已经不记得了。对于一个孩子很多苦难的事情都不记得,但是你未来的行为、性格都会提醒你,潜意识中你未曾忘记过。
提一句也罢,六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有了一个有好感的男生,忘记了他的名字。是一个有点小混的人,喜欢什么记不起来。但是后来知道了他也是嘲笑轻视我的人之一。匆匆过去,未懂便消失。
初中开始我仍在老姨家寄宿,实在不喜欢这样孤单冷落被嫌弃的我希望换一个人家寄宿,姑姑家或许能好一些吧。于是换了,这是第一次明显躲避行为的发生,13岁不到。而且躲避行为给了自己优越感,转学后,每届十几个班换成了4个班级的学校。我又回到了第一的位置。我又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别人嘴里的孩子,成为被递小纸条的女生。如此转变,我应该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中,仍没有人告诉我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是逃避,是在自我麻痹,是落回井底的蛙……最重要的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讲,这辈子戒不掉了“逃避”!
没错,过程中我很享受,鸡头做得舒坦,傲娇!我以年纪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的重点高中。
重点高中入学的榜单上,我又遇到了如此的问题。286名的排名清晰可见。用流行词形容有点懵逼吧!是的,还记得榜单上自上而下找自己名字的尴尬,找着找着在结束的位置才发现自己的名字。不如倒着来,应该十秒以内就看见了。好在有点经验,我说我可以上去,是的第一个学期末我就到了58名。还是如此印象深刻的记住过这些名次。名次对我一生都会持续影响着,比较!一个会让人痛苦一生的词,我却从未放生过它。学会让一个孩子利用好“比较”的心态很重要,这会印象到她一生的幸福感。
高中的生活都是学习,偶尔穿插着懵懂的爱情,我的爱情也很多,高中虽都是拉拉手的关系,但是3个总是有的,还好名字都记得。直到现在我都是一个极其需要情感寄托的女人,很可怕,但自己也无力。当没有感情上支撑自己,为什么世界都空了。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我都无法给予自己特别好的解释,我只能说我是一个滥情又专一的一个人。专一在于互相喜欢了,可以喜欢到很久,喜欢到他不喜欢我,喜欢到若干年后他仍不喜欢我。滥情在于如果我真的确定不喜欢这个人了接替者谁都可以,但必须有个人在那里。
三人中还是要聊聊一个还没真正喜欢就消失的人,这个是带有青春色彩的美好。他很帅,是个家里有故事的男孩子。喜欢我很久,暑假的两个月换了水土,突然长了20公分左右,从最矮到了最高。娃娃脸带着眼镜在长高后才成了我喜欢的类型。他追过我一次,时间在矮个子的时候,说实话我没放在心上,只告诉他,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我会考虑。鬼都知道我是骗他的,但是他真的照做了。话说这样我还拯救了一个这个男孩子。本来大专的他最后真的考上了师范学校。后面他长高了,学习也不错的时候我应该也是“情感空窗期”也就瞄上了他,终于一次商量着大学后可以联系。特别美好的等待。这个故事直接讲到大学吧,让大伙失望了,到大学他消失了,怎样都联系不上,而后到了大二下学期他不知怎么出现了,莫名的有了女朋友。哦,是不是结局有点不太一样,好像记得他说直到现在都还喜欢我,只是觉得我太远了。哦……高中时候的恋爱都算不上恋爱,可能80后都如此吧。这些爱情就当做美好想象,后面的爱情故事再重点唠叨。
回到高中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