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走向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第二章
今日阅读第二章——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摘录关键内容。
从“课时”到“单元”,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做出调整的地方。
明确三点内容,第一,单元重构不是知识点的整合或者章节的合并;第二,单元重构应立足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目标;第三,重构后的单元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单元。
课时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落实,但难以形成学科大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讲解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不能简单传授琐碎的知识点,而是要选择重要的学科大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式,通过深入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完整的认识和把握世界。这些学科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和现象,他们既是学科思想方法,也是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
学科大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它的呈现方式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词语,但内涵和外延却非常丰富。它是由许多具体知识凝练成的、更上位的概念,这就决定了,它的建构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
课时作业“节节清”的特点不能为学科大概念的建构提供时间保证,而且一节课也很难承载形成学科大概念所必需的“深入、持久”的理解和探究。单元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为较大的主题或项目,容易让人见到整体,形成观念,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
课程标准提供的种种建议表明,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首先教学内容与真实问题的关联性越强,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越能够激发学生,越能够调动学生,越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问题越真实,越具有挑战性,就越能促进学生对这些知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越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对问题创设的评估,不能孤立地关注某些环节,而应从整体上思考,更看重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解决的问题是否能承载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否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思考和探究,是否能持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需做以下调整。
1.将作为“导入环节”的问题,情境转变为“贯穿整个学习单元”的问题情境。
2.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持久思考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