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肠道息肉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危害,我们不用怎么理会。但事实上,有些肠道息肉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结肠癌的。所以预防结肠癌,我们除了要注意饮食之外,还要警惕息肉这个潜在的“帮凶”。
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中年女性,因腹痛就诊,肠镜检查先是看见息肉,随后在乙状结肠发现结肠癌,肠腔狭窄,肠镜勉强通过。在口侧的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见到多枚大小不等息肉。在结肠肝曲又发现一处结肠癌。肠腔狭窄,肠镜已无法通过。于两处癌变部位取活检后退镜。值得注意的是该位女性的病史,兄妹四人,哥哥患有直肠癌,弟弟妹妹死于直肠癌。目前自己也被诊为双原发结肠癌并肝转移。这是何等的悲剧啊!下面两个图则是该位女性的息肉以及结肠癌。
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肠道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容易患肠道息肉的高危人群包括:
-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 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 年龄大于50岁
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肠道息肉一定会演变成癌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恶变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一枚息肉,发展为癌症,需要很长时间,有资料显示一般大于5~10年,但也有发展较快的,这与发现息肉的性质、大小、数目及全身状况等相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息肉切除后,也需要定期复查。
统计资料显示,40岁之前,腺瘤(息肉中的坏蛋)检出率比较低,40~50岁之间,腺瘤检出率明显开始上升,结肠癌的检出率很低。50~60岁,腺瘤检出率比较高,结肠癌检出率开始上升。60~70岁,腺瘤检出率依然比较高,而且多发。结肠癌检出率处于峰值。因此,40岁以后就有必要做个肠镜检查,若有家族史,必须做肠镜检查。一般人群,50岁以后必须做肠镜检查。
为了不得结肠癌,定期做肠镜很有必要
有人很恐惧结肠镜检查,怕痛、怕喝泻药、怕查出问题,做个肠镜需要下很大决心,甚至需要筹划一年半载,甚至数年之久。有些人无论怎么劝,都不愿意做肠镜检查,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
事实上,结肠镜检查如果方法的得当,尽管会有腹胀不适等,但一般都在承受范围。清肠剂是不大好喝,但一般人也可以耐受,真受不了,可以分次服用,但肠道一定得准备干净,否则检查风险高,还容易遗漏病变。查体的意义在于没有症状的时候发现问题。事实上,消化道早期癌都是没有特异症状的。换句话说,早期癌的特征表现就是没有特征,和普通的炎症没什么区别,甚至很多早期癌都是查体发现的。
基因不好,或者污染太重的确能大大提高患癌几率。但这都是我们无法改变,或者说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做好宣传工作。如果兄妹中有一人发现病变,大家都查查体,做个肠镜看看,或许不至于拖到晚期。更进一步讲,如果能在10年前查查体,做个肠镜,可能最终的结果则完全不同。
慎重提示:癌症凶险,而癌症的治疗,绝对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战,只有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才能为战胜癌症病魔获取多一分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