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我不是药神》上映,这部电影,上映不到1天,票房破3亿,上映9天,票房突破20亿。
我不是一个追电影的人,但是铺天盖地的新闻,争相去报导这部豆瓣评分超高的影片,让我很好奇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影片,于是决定看一看。
影片结束,我也是看到泪崩。尤其是老奶奶最后的这段话,直戳泪点:
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
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站在理性的角度。虽然很早之前就听王煜全老师解读过,美国大型医药企业上市的新药之所以价格昂贵,一方面是研发周期较长,通常需要15-20年,研发费用较高,通常要花费几十亿美金;另一方面,专利期只有20年,专利期一过,其他药企都可以生产这款药,利润也就是大幅降低。
但是站在感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如果是我自己或者我的家人患上了慢粒白血病,正好有一种药可以维持我的生命,但就是由于金钱上的原因,我只能眼睁睁的等死,这是怎样一种痛苦的感觉。
影片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吕受益的死。
在我看来,这个懦弱、邋遢,怕这怕那,一看就是苟且偷生的小人物,最后竟然选择了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直以来,我都是抱有“只有活着,就有希望”的人生观,认为活着才是王道。而怎样的绝望,才使得这个看到儿子第一眼就不想死的爸爸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早在几个月之前,我的父母刚刚装修完新房,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买了一整套木头的家具(具体是什么材质现在我都没有搞清楚)。
我当时听到,几乎要发疯,认定他们是被骗了,但是我父亲一意孤行,执意要买,不知道听信商家说了什么鬼话,说什么家具以后还会升值,到时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等等(在此真心诅咒一下那些无良的商家,我请朋友帮忙看了一下这套家具,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木头)。
我问我的母亲,你们手里不留一些应急的钱,如果到时你们真的生病了怎么办?
母亲说,你爸爸说了,到时真生了大病,也不准备去看了。这是什么神逻辑,难道真的大病临头就要等死了不成。
到了6月份,我前前后后又把这件事整体思考了一遍,觉得这样不行,老人如果真的生病了,作为儿女,怎么可能看着不管。而是但凡摊上一个大病,估计击垮的就是两个家庭。
虽然父母都有社保,但是我同事在2000年查出乳腺癌做手术做化疗的时候就告诉我,社保里面的药有些真的不好使,而某些进口药的疗效确实比国产药要好很多,和她一起得病的人,有的人舍不得买进口药,最后连命都搭了进去,而她恰好当时买了一份保险,于是还算舍得用进口药(她平时也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如果不是买了保险,我估计她可能也是把命搭进去的那个)。现在10多年过去了,乳腺癌依然没有复发。
以前之所以不愿意买商业保险,一方面觉得自己有社保,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保险从业人员那个销售的态度,让人就特别反感,拼命联系你想让你买保险,搞得像传销一样。
这些年感觉要好很多,尤其是可以跨过保险从业人员,直接从网上购买保险。
我唯一买过的一个商业保险,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我发现小孩子得白血病的特别多,于是我花了80块钱,每年给孩子买一份50万的少儿白血病保险。
而这次,我觉得当务之急,是为我的爸妈选一份靠谱的医疗保险。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会列个Excel表格来对比分析各个保险的优劣,可能和职业习惯有关,我将网上很多保险的保费、保障内容、保额等等全部拿出来作了一下对比。
其实很多商家总是着重宣传自己好的一面,其他就避而不谈,经过对比,谁好谁坏,谁性价比更高,一目了然。
本来想选择一个重疾保险,只保重大疾病,但是考虑到现在人们发现出来的怪病越来越多,难免保险覆盖不到,最后索性买了一个什么病都保的保险,一般疾病保200万,重大疾病保400万。父母今年都是60岁,保费是1400元,两个人一年2800元。
这样算下来,十年不到3万元。
6月13日,我为父母各买了一份保险,7月6日,《我不是药神》上映,我看过之后,更加坚信自己做了一个无比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