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来了,下岗的仅仅是驾驶员吗?机器长耳朵听得懂多国语言了,还需要人人学外语吗?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了,淘汰的只是自动取款机吗?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让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成了历史。工作岗位消失了,为工作岗位培养人才的教师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存在是因为有需要,不再有需要,教师的未来在哪里?正在为教师未来发展感到困惑的时候,网课迅速普及,这对教师来讲是机会还是挑战?教师是否会有被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替代的风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线教师有不能胜任的吗?有哪一点做得不如线下教师?在线课程,大师云集,互联网工具在教学上的运用精彩纷呈,在知识传授、释疑解惑方面,高效、便捷且经济,其优越性为传统线下教学所无法想象。
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并不会因此而下岗。
他们认为在线课程,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足,那就是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做不到因材施教。如此质疑,是否很像当年人们对网购的怀疑和批判?"没有线下的体验是不可能满足消费者千人千面的需要的,网店永远不可能取代实体店。"这是电子商务兴起时人们的远见和共识。今天看来这是多么的弱智和荒谬。当下一个网店、一个"网红"做到了一天接待上千万顾客销售数十亿商品。今天的人不会都是千人一面吧?按既有的经验对未来做判断和预测,这是预言流产的根本原因。一个教师面对付费学习的几十万学员,这样的线上教学老早成了现实。如果不能满足个体需要,学员会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吗?
坚持教师不会下岗的人还认为,线上课程难以胜任育人之重任。在他们看来,线上教学,学生接触不到教师,没有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没有了教师的示范表率,没有了师生间的灵魂碰撞,育人之重任难以完成。教师确实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问题是"育人"一定要当面才能完成吗?非面授就不能触及人的灵魂?没有近距离就没有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思想的影响,是精神的影响,是人格的影响。而思想、精神和人格是超时代跨时空的。追随孔子的人都是见过孔子的吗?马克思主义者都在马克思身边成长的吗?更何况,时空距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技术的进步,真正实现了"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互联网面前不论相距多远都是在同一个点。"连麦睡觉"、"网络同居"非我所欣赏,但也足见空间距离已不再是情感、思想交流的障碍。
2003年的"非典",网购普及了;今年的"新冠",网课普及了。疫情之下,远程教学、云视频会议成了刚需。仅就Zoom而言,一个星期的下载量就是疫情前一个季度的数十倍(美国是14倍、英国是20倍、法国是22倍、德国是17倍、西班牙是27倍、意大利是55倍)。线上课程挤压、替代线下课程的进程必定会日益加速。赢者通吃是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开放的在线课程天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机制。"流量"集中到少数课程,"眼球"被少数教师吸引,精品在线课程被众多学校共享,一定是发展的必然。这种互联网中的超级二八规律,会让少量教师成为"网红",多数教师可能连陪衬都不是。
学校不会消失,教师也将仍然存在。但是,在实习实训、产业服务、学术研究、校本教学和孩子心灵成长呵护领域没有优势,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未来的路真不会太长了。未来的学校是线上教学与线下体验(O2O)的结合体,未来的教师是个性的存在。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贾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