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3点到,假期模式结束。下午在漫咖啡呆了一下午,写总结报告。
十一之后就要开始忙了,任职的提交,Q4的冲刺,明年工作战略规划和梳理,养成好习惯、标准化动作,以规则的确定性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各有特点,小公司灵活、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就到那里。
感觉好久没在咖啡厅呆一下午了,喜欢漫咖啡的环境,和星巴克定位不同,星巴克基本在商场或写字楼里,人声鼎沸。漫咖啡虽然人也多,但相对没有那么吵闹,看用电脑或者纸笔写作业的人很多。
好久也没去逛书店了,要重新开启看书模式,才又新的内容可写。
研究了一下“熵”,熵减(有序)和熵增(无序混乱),自己更感兴趣的是个人的熵减和熵增。
正好华为任正非也做过专题的研究,是关于企业的“熵减”。我主要是关注企业的研究,对个人的启发,公司是明确可研究的案例。个人变数和复杂度太高。
任正非也一直是学先进,学日本索尼、诺基亚,后来学思科超越思科,参照IBM、微软、三星,对标苹果和Google。华为遇到的中年危机,IBM这些都是百年企业了老人,华为、微软这些是30、40岁,中年人,google、facebook、BAT是20岁上下的壮少年。
大公司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特别是偏科技的领域,一旦技术变革,企业就可能走向衰落,柯达、诺基亚、IBM就是这样,他们是最早觉知到行业技术趋势变化的,但是内部既得利益导致决策执行不力。而小公司往往没有这种包袱。
如果让我自己选的话:我还是愿意起初进入大企业工作。
减少使用手机的频次和朋友圈的干扰,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