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己(-双赢)
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赢/输)
独善其身(赢)
舍己为人(输/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利人利己(-双赢)】
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是大多数人都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看问题,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它以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为准绳。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损人利己(赢/输)】
损人利己是和双赢相对的另外一种模式,前面提到的百慕大之旅竞争就是这种,意思是“我赢就是你输”。秉持这种信念的人习惯于利用地位、权势、财力、特权或个性来达到目的。
大多数人从小就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一旦爱被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实现。
“如果我做得比哥哥好,爸爸妈妈就会爱我多一点。”
“爸爸妈妈还是更喜欢妹妹,我一定没有她好。”
同龄人之间也容易衍生这种模式。孩子首先想被父母认可,然后是同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朋友。同龄人有时完全根据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一个人,这就让赢/输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学校是赢/输模式的另一个温床,“正态分布曲线”主要说明的是: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有人得了C;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才得以实现的,内在价值毫无意义,外在表现才最重要。
学校的等级制度只强调竞争和比较,完全忽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而这种等级又是社会价值的载体,它可以让你一路畅通,也可以让你处处碰壁。教育的核心就是竞争,不是合作,即便有合作,也往往少不了尔虞我诈。
运动比赛也强化竞争的观念,提醒观众与选手,人生同样是一场零和游戏,必须分出胜负,而且唯有击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法律则硬把人区别为敌对双方,打官司就为分出我是你非。所幸,目前司法界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这表示兼顾双方利益的观念已逐渐受到重视。
诚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谁说了算(谁是赢家)?”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赢,那就是两个都输。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舍己为人(输/赢)】
有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信奉输/赢模式。
“我认输,你赢了。”
“就这样吧,我听你的。”
“我是个和事佬,只要能息事宁人,我做什么都行。”
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
在谈判时,他们常常不是放弃就是退让,如果成为领导,也对属下极端纵容。输/赢模式意味着做老好人,然而“好人不长命”。
输/赢模式颇受赢/输模式欢迎,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生存基础,前者的弱点恰是后者的优势和力量来源。
可是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造成的。
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
赢/输和输/赢模式都存在人格缺陷。短期来看,赢/输模式的人较有效率,因为他们通常在能力和智力方面高人一筹,而输/赢模式自始至终都居于劣势。
许多主管、经理和家长都在这两种模式间左右摇摆,当他们无法忍受混乱无序、缺乏目标、纪律松散的状态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赢/输模式,之后随着内疚感日增,又会回到输/赢模式,而新一轮的愤怒与挫败感再次将他们推向赢/输模式。
【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但其实谋杀等于自杀,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我认识一对夫妻,离婚时法官要求丈夫将出售资产所得的一半分给妻子,结果他把一辆价值一万美元的汽车以五十美元出售,然后分给妻子二十五美元。妻子提出抗议后,法院发现,丈夫将所有财产都廉价出售了。
为了报复,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却不问是否值得;只有不够成熟、掌握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才会这样。
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两败俱伤模式,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生活痛苦,于是认为所有人都该如此——“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独善其身(赢)】
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独善其身,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
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哪一种最好】——利人利己,双赢
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
有些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说,当你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对你来说,拯救孩子高于一切,自然无暇顾及他人。
因此,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实际上,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输/赢和赢/输模式不合适,因为一方赢了,对方的态度、情感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我是你们公司的供应商,虽然在某次谈判中处处占上风,事事得所愿,但是此后,你还会再来光顾我吗?因此,从长远观点看,这两种模式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如果我只想独善其身,对你毫不理会,那就根本无法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关系。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如果他真的抱着双赢的态度,就会多与业主交流,听取意见,并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直到结果让双方都满意。这“第三条道路”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可能会让双方都大吃一惊。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佣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心中留有退路,顿觉轻松无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即使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有家小型电脑公司的负责人就有过类似的体验。他接受了我建议的双赢的观念,并且身体力行。他说:
“本公司曾受聘为一家银行设计全套新软件,合约一签就是5年。没想到1个月后,总裁换人。新总裁对我们的产品有意见,员工也感到新软件难以适应,于是他们要求我们更改合约。”
“当时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其实很不好,为了求生存,我大可坚持依约行事。可是这种做法损人却不一定利己,既然产品不能令顾客满意,我同意取消合约,退回定金。但也告诉对方,日后若还有软件方面的需要,欢迎再光顾。”
“就这样我放弃了一笔48000美元的生意,这简直是自断财路。可是我相信,坚持原则一定会有回报。”
“3个月后,那位新总裁果真又打电话给我,带来另一笔总价24万美元的生意。”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在家里,“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这个原则也能让大家感到轻松自由。如果在看什么电影的问题上僵持不下,那么不如放弃看电影,做些别的事情,总比这个夜晚有人欢喜有人愁要好。
我有一个朋友,她们家的家庭演唱会举办了很多年。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她要负责安排曲目,制作演出服装,担任钢琴伴奏以及导演节目。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的音乐品味发生了变化,对节目以及化装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再对母亲言听计从。
我这位朋友演出经验丰富,对观众的需求也十分了解。她认为孩子们的很多建议都不合适,不过也认识到孩子们需要参与活动的决策。
于是她选择“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告诉孩子们理想的决定是被所有人认可的,否则不如各自在其他领域发挥才智。结果,每一个人都畅所欲言,努力达成一致意见,不管这个目标是不是能实现,至少他们不再有情感的束缚。
业务关系或者企业建立之初,这种“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的模式最现实可行,而对于持续性的业务关系,放弃未必可行,有时还可能产生严重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家族式的或者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生意来说。
为了维系关系,人们有时要不停地妥协让步,嘴上说的是双赢,脑子里想的却是赢/输或者输/赢,这会引发很多问题,如果竞争不建立在双赢模式和协同合作的基础上,问题就尤为严重。
如果不能选择“放弃”,许多生意将每况愈下,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转手他人。经验表明,在家族式或者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生意启动之前,最好先就“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这一点达成协议,这样事业的繁荣才不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当然,有时候这个模式并不适用。比如我不会放弃我的孩子和妻子(如果有必要的话,妥协会更好,这是双赢的较低模式)。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用“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的模式协商的,因为这一模式意味着宝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