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论的有以下几点:
1.从抛弃—找回自己,美妙的体验
2.舍近求远的种种痛苦
3.痛悟之后的改变
如果说我一直在过着一种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想法人生,我想那是真的。
我从小就与别人不合群,因为我没有朋友。因为就连同村的小伙伴都不太爱搭理我,每次的晚自习下课之后都是姐姐在等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我在等别人。
从小我和姐姐都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受,“我们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们体会不到别人家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与叮嘱。有时候到别人家玩好半天,父母也不会管的甚至都不会问你“去哪里了!”最常想起的记忆是:晚上11点多姐妹俩摸黑的回到家里,父母早已沉沉睡去。在我的记忆中,就连我上小学这事都是姐姐提出来让父母去帮我报名的。想想那时候已经8岁的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就读1年级,而且成绩还不错呢。
当我三年级的时候有个阿姨特别心疼我,当然那时她也很辛苦,因为她离婚了是个单身的妈妈。但是她让我和她的女儿一起玩耍,甚至经常骗我说:“兰英,我们都喜欢吃玉米饭,你多吃一点白米饭。在家里别客气,多吃点。”阿姨每次给我打饭从来都是满满的一大碗,直到我读完大学再次见到阿姨时,仍然给我满满的一大碗。那时候的我像是被治愈了一般,接受父母的现状告诉自己:“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文化少不懂得怎么表达,而且能做的也就那么多了!”我的小学时光都是在她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当然大部分时间我会在嫉妒中度过,嫉妒为什么这么好的妈妈不是我的。渴望父母的爱,渴望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渴望温暖。
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在我的生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初中以走了狗屎运的节奏考上了县内的不错的高中,当我看到那些曾经离我远去的尖子生们在同一个学校,我告诉自己:“我们又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当我发现自己真的考不上一所好的大学时,我果断的去了职高班。当收到录取通知书那时,看了连自己都没有听说过的“高尔夫专业”便决定一定要去上大学。之后便有了实习一定要去省外,一定要在大城市呆着,一定要想着成长。
事情的转折点在2016年,9月份我辞去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开始想,我能做些什么的时候,“原生家庭”这个词占据了我的脑海。原来的我喜欢写日记,经常是自我的对话与反省。我在思考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思考为什么我会经常与别人格格不入,为什么在别人看来很小的一件小事或者情绪表达都能让我惴惴不安?害怕在别人面前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喜欢自己,所以会经常给自己催眠:“那些人好无聊啊,没什么值得聊的。还不如一个人呆着呢!”直到有一天忽然就晕倒了,“晕倒事件”让我觉得生活的不堪一击与脆弱,但是你还是得面对它。我在想,万一我哪天发生意外自己默默的不在了而我的父母该是多么可怜呀!以前我一直抱怨父母的种种,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无奈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谅解。
与父母和解,我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由于自己生活不如意,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更知道父母已经给我们的是他们仅有的东西了。现实的社会让我觉得之前的种种都可以接受,春节我回到家很乖的陪伴着父母,做了很多好吃的给父母,聆听父母的唠叨,和父母一起看他们喜欢的山歌。那一刻,我觉得父母们都老了。我该成为父母的依靠才是,多打电话回家多关心父母对我来说不是件难事了。(ps昨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美好的人生》,看到主人公尝试和父母通话超过10分钟的挣扎,看到主人公第一次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宣泄出来,看到主人公接纳了自己感觉整个人都轻松的飞起来时,我明白那是找到真实的自己了)
生命的意义是找到真实的自己,并与外界建立关系。
做到与父母和解,接纳自己只是开始的第一步。接纳之后,只有和外界产生关系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认识自我。
接纳自己是对自我的肯定,那么对外的关系呢?
人的一生从来都不是简单容易的。
一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我的回忆就涌现出很多很多的画面,好的不好的,开心不开心的,我的思考我的经历,甚至我的前半生就这样的被联系起来。“了解真实的自己,更好的理解别人。”这比“同理心”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构建外部的联系,叫做“社交”。这是一个我很恐惧面对的一个心头大事,困扰我很久了。从很久以前给自己“套了一个保护壳”,到现在的能直面真实的自己,做不到拥抱自己的所有,那就鼓励自己做那些曾经想做却没有做的增强自我实现能力吧!能力逐渐增强,原谅自己偶尔的黑暗面,承受自己的低谷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吧!
舍近求远的种种迹象表明:看着那模糊不清的未来,总是找借口不去做那些现在就真正对未来有用的事情。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个道理用来描述我们的生活态度也是合理的。
我很小的时候就爱看三毛的书,梦想着以后我也可以去欧洲旅游,去过一过那种漂泊、流浪的生活是怎样的不同。在梦里倒是经常出现呢。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认为英语很重要,老师让我们每天培养早读的习惯时,以种种的借口为由,没有去做。
当我发现我这种“舍近求远”的心态时瞬间被震惊了。大家都知道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一个技能也不是短时期就能锻炼得好的,学习英语也不是短期内能速成的事。记得我的一个优秀的同事在前台时,总是保持桌面干净整齐到自己的前台时间总是准时的出现,不让其他的小伙伴多等。我来公司两个多月了,大概的工作内容都懂了但是我前两天一直在想着我需要培训,我要成长更多,我一定要去申请。真正的去参与培训了,才发现自己在高尔夫球场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却没有做。我整天叫嚣着,和那些有钱人我不知道该讲什么聊什么,我没有时间去练习英语,没有时间把我的高尔夫球技好好练练。
回忆以前种种明明当时就可以做,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情却没有做时。我的脑袋里那种“现在就做,马上去执行”的强烈愿望就出现了。接着我在培训的过程中,想着怎么在工作中把那些好的标准,好的技巧用在我的工作中。我直到现在才领悟到,其实善于从身边的人学习你就已经能学到很多东西了,环境的力量不可忽视。
有了那么多惨痛的不堪的回忆,现在聊聊该怎么做了。
1.加入了“泽宇社交课程”
2.如何把培训的内容开出花来
3.结果—实践出来
还没加入“泽宇社交课程”的那天早上,我沉浸在宁向东老师的管理课程中,刚好老师说的“矩形”组织的形式好处,就想起昨天有培训过想找培训师聊聊这样的组织是如何运转这庞大的公司的。
培训的第一天讲 “服务在于细节”。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情感自由》里说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我也认为我有必要提升一下在学生中的印象,表现得多一些专业度了。瞬间觉得,“看了书,也觉得有必要和意识到要改变,真正去改变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情感自由》这本书不厚,对于真正实践过的作者写出来的书对我们有用就够了。事实上那些对起作用的道理都是非常简单的。这也让我体会到,为什么会读书的人越读越薄,越读越少。(当然得分书的类型了)
当我发现在培训的当天有好几个其他中心的小伙伴特别优秀就默默关注,到了吃饭时间就和他们一起,互加了微信。这样在后面的培训中也会更有话题。就在我意识到我应该且有必要结交优秀的人开始,我又想起来《情感自由》给到的实用方法,直接用了。
在培训第二天的中午在社交助理的帮助下我下定决心加入了课程。
我的“舍近求远”心态困扰了我很久。那么一个灵活开放的心态是必须具备的。
每天结交一个“新朋友”。那么我的“老朋友”呢?打开微信,是熟人有链接而且保持很好关系的人真的不多。而我曾经是个害怕“社交”的人,不知道该怎么链接别人。这样的困境也让我的工作受到了影响,我也要大量接待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维护也是需要我去做的。
舍弃“舍近求远”的心态,从身边的链接开始。从父母,家人,同事,同一单位的优秀的人,那些对我们很重要的却被我们忽略的人开始。只要在前台呆着都争取和学生打个招呼,最好认识一下她们。
至于说,去参加培训,参加活动……一样的找到优秀的人,以真诚互助的态度去结识他们。我想,先开始再说。
尽我的力量去帮助我的学生学好英语,多帮助关心他们。把想链接的人,尽快的链接起来。
接受真实的自己,在关系中重新构建自己。链接,从身边的人开始。
一切才刚刚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