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个在各大网游都可以找到我身影的“网瘾少女”最近被安利了一个国产独立游戏《中国式家长》。
9月29日国产独立游戏《中国式家长》正式发售,首发采取了28元的活动价格,可是说是很诱人的数字了。并同步登陆Steam和We game。单日的销量直接力压一直火爆的“吃鸡”。
第二天,《中国式家长》在Steam上的销量跻身热销榜第二!《中国式家长》能够首发就拥有如此火爆的销量,也全部源于这是首档高考模拟型的养成类游戏,这种教育题材的模拟游戏,游戏本身贴近生活,诠释真实,每一个玩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游戏中的孩子!
从出生开始,起名字,学说话;会给孩子制定目标,上重点小学;学习特长,上重点中学;努力复习,考名牌大学,最后也会根据学生时代的培养特点,找到相对应的工作。游戏中的第一代孩子,会有初始的技能点,之后的每一代会传承上一代所给予的财富和技能点,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环境和财力水平。
看过豆瓣上的一个帖子,有个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爱好也出类拔萃。槽点在哪?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父母配不上如此优秀的自己。
小侄子说自己的家庭环境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同学手里都拿着iPhone7,而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这就是这位考第一的孩子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父母就像游戏中的我们,寄予了现实中的我们,和游戏中孩子,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却被自己的孩子嫌弃。这是每一个中国式家长的初衷,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的孩子不嫌弃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当作榜样,所以拼了命的去培养他们的这一代孩子,同时也是中国式家长的悲哀,到最后竟被自己的孩子嫌弃。
2
成长这个词,说实话,有些沉重,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失去,无奈,努力和获得,但是,游戏中却用了诙谐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
《中国式家长》的制作团队有意的加深了游戏在情感上与玩家的联系,官方声称游戏中有超过40余件事件,素材源于向玩家征集的真实故事。制作团队设定游戏中的换尿布,收红包,学奥数,竞选班干部,追星,相亲……无一不让玩家感受到亲切感。
这个游戏,我是被小诣拉进坑的,他非要和我比谁培养的孩子更好,于是我就买了这个游戏和他一起玩,在我开始第一代的培养时,他已经培养到了第五代,他满心欢喜跟我炫耀他培养的孩子多么的出色,从第一代的“湖南农业大学”到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好像一代比一代出色,第五代也成为了“投资之神”。
而我在游戏一开始依然采取我一贯的佛系试探性玩法,在小学考试的时候,考过个位数的成绩!但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最后考上了“中北大学”成为了一个“畅销书作家”。
但在这个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让游戏中的孩子有了很多负面的心理阴影,也有几次差点因为压力过大而提前“挂掉”。这正是这个游戏吸引我们的魅力所在啊,就是过于真实!
每一个在中国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恨不得马上挂上高考倒计时的牌子!
从小会“抓周”来预测孩子这一生将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未来成为什么人。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从小看以后。
游戏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家长,每个人都有私心,有想法,有计划;去把每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人生规划。从小,我们的每一天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小学,上什么特长班;中学,上什么补习班;大学,考什么证书;毕业了,选什么样的工作,要成家了,相什么样的亲。
3
在中国,教育永远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幼升小”“学区房”“快乐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是无数父母面临的问题,那种纠结与抗争,让人一言难尽。
还记得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毕胜男对女儿罗茜茜说的:“你的人生,我的战争。”
现实中的“虎妈”是一位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2011年,这位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因为出版了自己的育儿经《虎妈战歌》,当时她因为《虎妈战歌》引起一场关于中西教育大讨论。她得到很多称赞——严格管教,孩子才能成功;她也收获很多质疑——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在《虎妈战歌》第一章"中国妈妈"里,虎妈提出了以下几点:在《虎妈战歌》第一章"中国妈妈"里,虎妈提出了以下几点:
我从来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大女儿)和路易莎(小女儿)做的事情:
• 在外面过夜
• 参加男女玩伴聚会
• 参加校园戏剧演出
• 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戏剧演出
• 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 任何一科拿不到第一名(体育和戏剧除外)
• 演奏除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几年之后的现在,她的女儿过的如何呢?前几天超级学霸Sophia Chua-Rubenfeld的一篇名为《如何像哈佛学生一样学习》的博客文章火爆国外社交网络。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虎妈”的女儿Sophia。
在小的时候面对妈妈的高压,两个女儿出奇地团结,她们经常窃窃私语,指责妈妈:“她真是神经错乱”,然后一边偷着乐。在小的时候面对妈妈的高压,两个女儿出奇地团结,她们经常窃窃私语,指责妈妈:“她真是神经错乱”,然后一边偷着乐。虎妈毫不在乎,她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为你们的未来着想的妈妈,不是要讨你们的喜欢。”但如今的她们却是感谢着当时对他们严格要求的母亲。
也是那一年,在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虎妈猫爸》的制片人黄澜看到了关于“虎妈”的报道:“我原本属羊,有了孩子以后,就变成了老虎。上下班都是跑着,回家全忙孩子。等孩子考卷一拿来,我就仰天虎啸。这样的虎妈,我当得心安理得,因为我觉得全中国的妈妈都是这样的。”黄澜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总能听到很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收入就少,就过不上滋润的生活,自己生活的不好就没法给下一代好的条件”……一次次的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但是,每个人的一生,从孩子开始成长,最后到为人父母,就像在跌倒中学会走路一样,一个孩子的成长必定是各种探索,甚至是一次次的失败中进行的。通过亲身的经历,不断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创造各种新奇的事物,肯定不是每个行为都符合既定的标准。
教育,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虎妈猫爸》的制片人黄澜,在采访中说到:“从我们小时候怎么被教育,到我们现在怎么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重新思索和建设的过程。对孩子的教育,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你为什么那么急躁,为什么难以控制情绪,为什么用粗暴的语言来对待孩子?所以,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家长共同长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随时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4
我还是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因为我们共同经历过,那么长时间的墨守成规,当我们对于下一代依然采用同样的方法。
游戏中的我们都是曾经自己的样子,可是有的人记得起,但更多人是忘了,我们会用金币去给游戏中孩子买减压的食物,我们很少会让孩子通过娱乐来减压,问到为什么,每个玩家估计都会说“我想让我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成为有出息的人,这样他的下一代会过的更好。”是啊,现实中的我们,我们的父母也都是这么想,我们就像是游戏的中的那个孩子,只能去执行,不能反抗!
《中国式家长》国产游戏的又一力作,不如说是专门做给中国人的游戏,做给中国孩子的游戏。
从前我们玩的都是游戏中的别人,而这次我们玩的是现实中的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相同的感悟,玩游戏的时候,我是个中国式家每个人都应该有相同的感悟,玩游戏的时候,我是个中国式家长,但回归现实,我依然不喜欢父母对我们中国式的教育,我们理解,但是我们有血有肉,不是虚拟的代码,我们感受的到累与压力。是纠结,又是无奈,但是又要平衡这两种感受,从出生开始,就被父母寄予了各种希望,从健康长大到考双百进名校等等。父母真的是为了我们好,可是这段路又真的很苦。
和小诣最初一起玩的一个同学,他有两代的孩子都没有考上大学,被迫“家里蹲”,在培养第三代时,他特别认真的给孩子制定计划,从小学开始就门门100分,在我和他炫耀我的第一代孩子是个文学家的时候,他跟我说,这一代,一定会优秀。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他的骄傲与满足,就好像是小时候的我们,考了满分,得了奖状,父母向其他人讲起我们时,语气中的骄傲,眼神中的惊喜,一模一样。
中国式家长有一个必杀技:我都是为了你好!
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家长,他们的确是倾尽所有的对你好,他们每天醒来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你,天冷了,总会第一个提醒你“该穿秋裤了。”;看不到你的时候,总会打个电话,发个微信问问你“这一天干什么了?”;看到你不开心了,总会第一个关心你“发生什么事了?”。可是这种好,也会有过头的时候,情感和理智都告诉我要包容,他们是爱你才会这样。但是有些时候,您们所认为我需要的,并不是我真正我需要的。
5
印象中,汪曾祺和他的父亲的关系,也是我觉得很理想的亲子关系,没有过多的束缚,没有墨守成规的“中国式教育”。
汪曾祺会写,会画,会玩儿,会吃,这些生活情趣也都多半来源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会刻章、花鸟写意,会弹琵琶、拉胡琴,养蟋蟀、养金铃子、养兰花,他从小带着汪曾祺一块儿玩,西瓜吃完了便顺手做个西瓜灯,汪曾祺便提着灯穿街走巷的,其他孩子都很羡慕。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而我的父母和我的关系,还有教育方法,也是一直让我骄傲的,从小到大,我一直属于放养型,学喜欢的特长,做喜欢的事情,每天过的就是开心。自己一直很喜欢写剧本,写文章,每一次发表,获奖,都能看到父母很骄傲的在朋友圈晒,我妈跟我说;“很多人问我怎么培养的孩子,这么优秀。我说,就是不管她。”但是这里面的“不管”并不是不闻不问,而是不干涉和一如既往的支持。
在高中时期,剧本获奖,作文被作文选收录出版之后,我空窗在高中时期,剧本获奖,作文被作文选收录出版之后,我空窗期了很久,除了考试的作文一直做范文而已,没有任何新的成就,因为学理也错过了很多次的征文大赛,但是写作是我一直坚持的事情,每一次荣耀过后,就是一次沉寂,就像是北极圈的极昼极夜一样,但是却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沉淀能带给大家一个更完美的我。
但这一切的坚持与等待,也都源于我的父母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所有的遇见都是缘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很感谢遇见他们,因为他们给我创造的一切,造就了更好的我,无论是“放养”像汪曾祺和他父亲一样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还是和“虎妈”一样的严厉,去规划我每一天的生活,到最后,都是同样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