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H Queen’S和大馆在中环的落成与开幕,在香港看展又有了更多的选择。下文会给大家推荐香港近期的展览,但在开头,想说点个人小感受。
艺术是小众东西,而我已经接受了这个事情。
就像内地每年的高考大军,文科生和理科生往往是大家的焦点,艺考生则是一群挺没存在感的孩子。而我毕业的那一届,蛮多人选择了金融、师范和英文等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
但有趣的是这几年,身边越来越多对“艺术行业”挺感兴趣的人会问我:没读艺术专业可以从事艺术行业吗?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被艺术行业表面的繁华所吸引。另外,随着网络各大社交平台的火热,现在也多了一批热衷去展览拍照的人。
至于另一批人,仍然对“艺术”不感冒。因为,他们觉得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当然,我谈论的这个“艺术”是单指那些商业画廊、艺博会上摆放和出售的艺术作品。我知道,会有很多对艺术充满热诚的人会希望改变大家对“艺术”的理解,让更多人喜欢上艺术,感受艺术的美好。
但其实, 每个人从小的兴趣就不一样,有喜欢艺术的,有喜欢体育的。我还听过一个香港大学读工程的男生说自己很喜欢数学,觉得数学很有趣。而我大概这一生都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我在香港跑了不少展览后,始终没有产生让人人都爱上艺术的想法。但自己却依然享受着看展的乐趣,一直在微博和艺术社区的app上做各种各样的纪录,希望吸引的是和我一样喜爱艺术的孩子。
然后,我们现在可以进展览推荐的正题啦。
其实这些推荐展览是我微博日常的整理
一、中环高古轩画廊
亚历克斯.伊斯雷尔的香港首展。如果看过陈冠希之前的“触手可及”纪录片,或许会记得里面曾出现过亚历克斯的“Flats”画作。他常住在洛杉矶,其作品长期以美国文化为创作灵感。香港这次首展的“新浪潮”以“海滩”为主题,画作颜色选用水上活动装备的鲜彩,图案则以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为灵感来源。加上高古轩画廊的墙面布置亦采用高纯度的大色块作搭配,包括纯黄色、驼色、大兰色等。假设连地板都安排铺上高纯度颜色的地毯,视觉享受将会一流。
二、香港历史馆
“奢华世代:从亚述到亚历山大”展览。不用飞英国,在香港也可以看的210件展品。他们来自公元前900到300年前,是当时精英阶层用来显示身份的物品,就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和艺术品。波斯人喜欢喝酒,所以展品有不少部分是那时的盛酒器皿和乳香容器。
三、中环H Queen’S
展览“Bi-u-da:empty”。塞尚曾暧昧地把天蓝称为“小蓝”、纯白称为“小白”。然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控制是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简单呢?邻近色、对比色或互补色的搭配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像最近还蛮喜欢的一个抽象系列,来自韩国艺术家之手,作品大小笔触相结合,飘飘洒洒,更大胆地运用差异较大的色调作对比,看似随手一挥的线条,实则靠一层又一层无数的笔触打造的。
四、中环卓纳画廊
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理查德·塞拉以金属板材构建的抽象雕塑而闻名。 当我们大部份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第一直觉会更多关注在艺术作品本身的美感之上,美或许令大家多观察几秒,不美或许被马上忽略。但理查德·塞拉却在自身的作品中作出实践,更多地透过画面令大家感到令人不安、挤压和恐慌,曾认为作品没必要被所有人接受和喜爱。现在,他在中环卓纳画廊出展一系列黑色为主调的绘画作品。他的抽象性绘画作品,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五、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塑造体态:义大利文艺复兴佛罗伦斯雕塑》,展览主要展出14世纪到16世纪的义大利雕塑。当中有展出多纳泰罗的《年轻的女孩》(图一)。多纳泰罗是文艺复兴初期义大利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亦是第一个将透视学和解剖学知识运用进雕塑的雕塑师,被称为“文艺复兴的雕塑之父”和近代现实主义雕塑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