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名词的称谓坐标
“霍尔”,汉文英译,汉文历史典籍上也有“霍耳”“附”“胡”等多种音译转写。霍尔一词,本是古象雄语,原意有天或风的意思。霍尔部族以“天”为族姓,或称“风姓氏”,自诩为“天族”,是一种古老的族群称谓,也就是汉史典籍中记载的西部以风为姓氏的华胥氏族。历史上曾经有踢·霍尔(专指吐谷浑)、撒·霍尔(孟加拉一代的族属)、唆波·霍尔(蒙古霍尔)等与之并列的霍尔族系。其中踢·霍尔,均起源于匈奴及鲜卑支系。“霍尔”一词在鲜卑语中即为“帐”,匈奴语中有“大帐”的意思,汉文音译转写为“汗”或“可汗”。
鲜水河流域的霍尔,也称相巴兴·霍尔。该部族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横断山的六江流域,也称农耕霍尔。霍尔部族,为古象雄八十大牧羊人邦国以母系氏族为主要社会形态,从事原始农业的古老族系。霍尔人,起源于古象雄驯化羱羊,并以羱羊(戈)为图腾的牧羊族群的“戈巴人”。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农牧业实现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工,又有色人与穹人等望族的融入,演变为“色穹札”为主的农耕霍尔族群。古老族群的散发与交融,“霍尔”一词又由族群称谓演变为地域称谓;霍尔族群的生存状态、交融流动,又衍生出富有地域特殊的霍尔文化。
霍尔与霍尔文化的地理坐标
霍尔族群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古老氏族与部族间的不断流动交融,先后形成霍尔十八大部、二十五部族与后来的霍尔万邦之国,以及元明时期的霍尔五部或霍尔七部。霍尔族群的散发流动,西至澜沧江流域,东达大渡河,甚至岷江流域,北齐巴颜喀拉山南麓,南逾爱闹山四围,方圆50万平方千米的横断山六江流域。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共同运动挤压,构成了南北向褶皱的横断山奇异地貌。地貌褶皱的横断山区域山水并行,为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古人类提供了最便捷的天然通道。这种天然的通道,被史学界称为“弓形文化带或半月文化带的重要文化带”。民族大走廊与文化带,自然会孕育出以包容为特点的走廊文化现象,即霍尔文化。
霍尔文化的留痕与研究成果
霍尔族群,在古代汉史文献中多记载为西戎。西戎,实际上是中原王朝对西部众多部族和古老民族,包括霍尔族群在内的一种含贬义的泛称。随着历史的迅猛进程,唐宋时期吐蕃东侵,霍尔地区逐渐蕃化,融入藏民族中,形成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文化;宋末元初蒙古军南下,以及后世中原文明的不断输入,多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众多民族组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康藏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霍尔文化若隐若现,最终隐没在藏民族文化中,实际上今天时兴于康巴大地上的地域风情,包括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康巴(霍尔)地域文化形态的真实展现。炉霍民居建筑、霍尔歌庄、炉霍山歌、郎卡杰唐卡等系列“非遗”文化,就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炉霍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2015年,组成霍尔文化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广泛调研活动,由冉长生等一批本土专家编辑出版了《积淀炉霍的远古文明——鲜水河上游石棺文化探源》《鲜水河畔霍尔之谜》等书刊。2016年7月26日,炉霍县召开省、州知名藏学专家与考古专家参加的霍尔研讨会,取得了积极成果,达成了“霍尔文化是康巴文化的重要根脉之一”的广泛共识。2016年,发起由九州大学宫本一夫教授与四川省考古学院高大明教授等学者参加的中日联合考古活动;2018年,联合考古队在宴尔龙正式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并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重大成果之一。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霍尔文化已经成为炉霍及鲜水河流域的地域品牌文化。
“装饰天空”的郎卡杰唐卡
郎卡杰,17世纪初叶出生于今炉霍县新都镇朱巴村。他是郎卡杰唐卡画派的创始人,更是誉贯康藏的唐卡画师。郎卡杰并非其本名,因其技艺精妙绝伦,巧夺天工,被世人美誉为“天空的装饰者”。郎卡杰还有一项独门绝技——擅长独根狼毫作画,又被誉为“独毫神笔”。郎卡杰画派聚新旧勉塘、噶玛噶知等画派之众家之大成,博取所长,独树一派。郎卡杰画派特点:绘画以工笔线条的画功中体现出透视效果上的层次感,远近递进、明暗过渡、巧妙变换,平面中彰显出一种天然的三维立体空间效果;色彩晕染与流线运用,挥洒自如达到传神的境界;构图精妙,主图与局部对应点缀,点面相合,浑然一体;微画技艺,更是堪称一绝。
炉霍是一代神变画师郎卡杰的故乡,历代传承弟子秉承郎氏画派风格,真脉相续,传承至今,从而构成了炉霍唐卡艺术长廊中亘古连绵的单传精神。郎卡杰画派,有创始人郎卡杰,有朗氏的亲笔画作存在,又有画派的传承,因其卓然的成就,炉霍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截至2020年,炉霍郎卡杰唐卡艺术协会有近200名画师投身于唐卡艺术事业,现代作品在藏区备受喜爱,并远销美国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收藏炉霍唐卡精品者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