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日本人提出并且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
“断”=对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也不收。
“舍”=处理掉堆在家里的没用的东西。
“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着。
每一次断舍离的过程,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选择。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
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对物质的欲望却没有减弱,物品越买越多、越囤越多。不停地买买买而不懂丢弃,会让我们的房间变得极其拥挤,当有限的空间无法放下过多杂物时,整个房间便会乱成一团。
《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在她的专访中指出:
表面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触:喜欢买东西,但买了不知道往哪里放,放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告别,告别后不知道往哪里扔?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种干净清爽的生活状态,这些具体展示的收纳方法,建议各位宝妈宝爸参考一下。
1.旧物代替法
把喜欢的东西通过其他方式全部利用起来,把不同类别且不喜欢的旧物通通扔掉。
2.色彩分类法
如果你觉得家里怎么收拾都不干净,很可能是配色太多花色太杂。和日常穿衣一样,试着把家规矩在三种颜色以内,并且把同色系的东西放在一起,看起来便会舒畅的多。
3.一物多用法
比如赋予收纳箱更多的用途,加上一个垫子便可以充当一个凳子使用,这样就节省了凳子所占的空间和成本,同理的书架也可以当座椅,穿衣镜也可以做首饰收纳。
4.保持距离法
和现阶段用不上的东西保持距离,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如果有用就继续留在家里,没有用就果断扔掉。
5.固定位置法
使用过前四种方法,家里现在应该只剩下真正有用的东西了。把那些留下来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放到他们固定的位置上,用完快速的放回原处,这才能保证收拾好的房间不会很快又被弄乱。
那如果是孩子舍不得丢弃,又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如何面对孩子舍弃物品时“舍不得”的小情绪。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点看,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孩子对于过去对于物品的留恋,说明他是一个惜物的人,他很重感情,也懂得珍惜,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开始整理/舍弃之前,对孩子这种正面的东西进行肯定,让他知道这是对的,而不要去否定他,让他觉得有负罪感,或者说会让他在舍弃的时候更加难过。
同时,我们家长还是要引导,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个舍弃的过程,孩子就可能错过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五堂课。
第1课:学会告别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几乎还是崭新的刚刚开始。每天说“再见”的人,不久以后真的会再见;收起来暂时看不见的物品,问问妈妈就能找到。如果有什么消失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该有多么恐慌。
所以,不建议家长偷偷地去扔掉孩子的东西,也不建议偷偷地扔掉家里任何一个人的东西。是的,告别——是很多孩子还不能想象、不受欢迎的事情。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既有经验。
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人生会经历很多场告别。包括我们总有一天也要离开孩子。那么物品也一样,并不是你把物品留在孩子身边,它就不会离开了。孩子把它遗忘了,或者说不需要它了,其实也是一种离别,但是这种离别是没有完成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完成。这个完成的仪式,就是告别。
既然是仪式,当然有方法。孩子不再穿的衣服,不要皱巴巴的卷成一团,随便塞在箱子里丢掉。这样你会有一种负罪感,很多整理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这种负罪感。
请把衣服洗干净、修补好,用“手掌法”折叠好,在心里对它表示一下感谢,再整整齐齐地放在干净的纸箱里,像礼物一样送出去。无论是捐赠、二手卖掉或是送人,都请这样认真对待。
实在没有去处的,挑不下雨的日子,放在小区垃圾箱附近干净的地方,贴上“旧衣物免费自取”的字条。务必让孩子看见这一切。
做之前,告诉TA你要开始了,开始后,一边愉快、安静地做,一边一步一步地加以说明。可以邀请孩子参与到任何一个TA力所能及的步骤中来,哪怕不能全部完成也没关系。把这当做你们共度时光的一场游戏,而不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任务。
大家知道有一种概念叫“放生”。当你把不再需要的物品“放生”出去、流转出去,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返回来。
当我们学会舍弃,学会告别,那么这爱会通过其它的方式/渠道返回到你身边来,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第2课:学习分享
有的人有多余的东西,就有一定有人有缺少的东西。可以把暂时不用的东西分享给更需要它们的人,这对孩子的情商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3课:学会选择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选择题。如果我们的孩子连在物品这么小的事情上都无法做出选择的话,那么他以后在学习上,在专业选择上,还有谈恋爱、甚至结婚,要不要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是要靠TA自己来决定的,否则TA的命运就等于交托在别人的手里,或是被动地随波逐流。
这里给我们家长提出了一个挑战:
你是否尊重自己的孩子,允许他作出自己的选择呢?
你是否接纳自己的孩子,允许他作出错误的选择呢?
你是否信任自己的孩子,允许他承担错误选择的后果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越到后面,越难回答“是”。
所以,这不仅仅是孩子的功课,也是我们家长的功课。
第4课:了解自己
比如,孩子会说这个我也喜欢,那个我也喜欢。这么小的孩子,真正知道喜欢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不妨多问几句,为什么你喜欢这个?为什么你又喜欢那个?这两样东西可能完全不同,为什么你会都喜欢它们呢?在跟孩子的沟通当中,你能了解到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些男孩子喜欢汽车,喜欢一些我们大人看起来是破烂一样的东西,比如石头、树枝、死掉的昆虫等等。有些女孩子会喜欢一些温柔的东西,比如绒毛玩具,也会喜欢一些我们大人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比如糖纸、缎带等等。
当你去聆听他们,可能会听见这样的事情:这块石头是爸爸难得没有加班的周末带我去爬山,我们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的时候,我捡到的;这张糖纸,是我最喜欢的姐姐结婚的时候的喜糖,那个糖很好吃,糖纸的颜色和我娃娃的衣服很配。
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更深刻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解读他的需求,然后从其它方面去满足。石头代表的是和爸爸在一起的回忆,糖纸代表的是对姐姐的眷恋。
如果他要坚持要留着某样物品,说明他某一方面需求可能没有被满足,他可能需要通过这件东西来满足。当他很满很满的都是爱的时候,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外在的东西。
所以,家长在参与到孩子的整理和舍弃当中时,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孩子,也让孩子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深层次的想法。学习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第5课:学会接受现实
有的家庭条件好一些,有的家庭条件差一些,孩子总归要接受现实。
我家里的柜子、我家里的空间就只有这么大,爸爸妈妈只有这个能力给你这么大的房子。我能保证你的一日三餐,让你不至于露宿街头,给你基本的安全和照顾、给你生活的必须,这已经尽到了父母的义务。你也有责任一起来维护我们这个家庭空间的整洁。
在这个家里,永远有属于你的空间。但不能因为你个人的需求、个人的欲望侵犯到家里其他成员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独立的“界限”。
当然,将来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更大的空间,那时候,你有安排那个大空间的自由,爸爸妈妈会非常为你感到高兴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搬家的时候,如果只来一辆卡车,那你有两车的东西要怎么办?有的人会说我花钱请两辆卡车,如果来了两辆卡车,你有三车东西怎么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无解的,你有一百车的东西,那会有一百车的空间来放置吗?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孩子学会接受这个事实。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不仅要做好“断舍离”,还应该把这五堂课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