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和菜头的公号,按国际惯例拉到评论区看互怼,却被一则评论亮了眼睛: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是不读书的。所以,对于读书的那一小部分人而言,今天是个快乐的日子,类似“大熊猫保护日”或者“泼水节”一样。作为对节日的庆祝,我建议各位喜欢读书的人,在今天放下书本拿起手机,看看视频,刷刷八卦,试着体会一下正常人的生活。然后,你们会更喜欢读书的。
这是一名网友引用某位著名作家的话,在4月23号读书日当天。我觉得十分有趣。
刚好我们广州地铁昌岗站挂了张海报宣扬“每天阅读半小时”。我想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估计也就一扫而过,而本身就持续阅读的人也只会淡淡一笑,因为每天30分钟好像有点太少了。
关于阅读,我想写写它带给了我什么。
01
最近对营销类的文章都颇感兴趣,你知道当沉迷一件事的时候,看周围的事都会无意识地牵扯到这件事上。
有天我和丈夫晚饭后走在回家路上,看到一家开张两周的茶饮店(主要是乌龙茶底加各式搭配)在做买一送一活动,拉着横幅,响着宣传语,然而门前没有一个人排队,也压根没人多看一眼。
于是我挑起跟丈夫的讨论:为什么在这条街上开的茶饮店,没有一家能长久(6个月以上)?
由于我上下班和周末公交都会经过这条路,很少看到这家茶饮店有顾客,员工闲散心不在焉。我想这家也会跟之前在这条街上的茶饮店有同一的关闭命运。
根据有限的营销知识,基本能判定茶饮店的选址有问题,可以说这条街上就不该存在茶饮店。为了方便理解,我随手画了张地理位置图。
稍简单分析下(不然就离题了):路边有两个公交车站和一个地铁口,几条巷子穿进去就是住宅区,所以经过这条路的行人普遍是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或者是带着明确目的地在走,并不是闲逛。所以大部分不会产生“想喝杯东西”的念头。很多茶饮店(即便是不响亮的牌子)都会选择开在商业区,因为在那里的人大多是在闲逛打发时间。
如果没有多看营销知识和案例,我压根不会对这家茶饮店的冷清产生思考的兴趣。正因为多看多思考,才有想法,才有讨论的依据。没有思想碰撞、观点讨论的生活将会多么无趣啊。
并且,越多看越觉得自己不够,会发现之前的判断太片面或者不周全,甚至是错的,给自己过去的言论“打脸”。不过也没关系,认知上而非道德上的打脸其实挺光荣的。
02
我也喜欢看名人自传或者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在很多看似风光的背后,藏着多少惊险、挫败、煎熬……不为人知的一面。当然我喜欢看的原因并不是在别人的伤口上寻找乐趣,而是培养自己能看到一件事的背面。
例如《优秀的绵羊》这本引起广泛争议的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是耶鲁教授,他在这所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是因为他跟很多所谓的精英学生长时间反复交流以后,发现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帮助学生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使命。
现在的常春藤名校毕业生,看似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混迹于各种圈子,自信地发表着自己的言论。但实际上,剥去这层风光的包装后,他们是充满着焦虑,因为太渴望获得旁人所认为的成功所以非常害怕失败;因为在精英群体中大多会成为政客、商人、经济学家或者咨询师,所以他们也“只能”成为这些人,极度缺乏目标感;因为不断受到外界的吹捧也轻易得到教授的A评级,所以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
当然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很多,书里非常详细地从精英教育的演变、一流名校的运行、名校教师的“本职”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前因后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想说的是,以前我会认为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就是牛就是高人一等无法企及,但实际上,事情的背面,有我们不了解的地方。而通过阅读“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的人的观点,能从另一视觉看这件事。
读书没什么了不起。只是我们天生都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而通过阅读这个捷径,使我们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生活有无限种打开方式。
我们了解得越多,对未来的生活才能越有想象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