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车时心宽说随你们到哪里,我要查下叶挺将军的资料,马上要和他做邻居了。我以前最爱读他文章,《可爱的中国》写的真好。辛易说不对吧,我记得好像是《囚歌》。你说那个是方志敏写的。其实都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进了小学课本。
辛易说方志敏在这里的汪满田打过仗,你去不去看看?
心宽说下次吧,现在心有挂碍,对革命烈士不恭敬。
结果辛易一不小心并入左拐车道,于是顺势来到雄村。
雄村那时正在大建,不开放,竹山书院也被围了起来,我们只好乱走一气,既然看不到什么,就坐在河堆上,不由自主又说起了房子。
说实话我们在苏北时也换房子,从刚需到改善,而且已改善了好几次。但从来也没遇到过卖家犹豫不决,房多人少,开发商巴不得马上把钥匙送到我们手上,迟一分钟都怕夜长梦多。
辛易说,就是老房子习惯了舍不得,不是不想卖,这里的房子好。
苏北都是穷地方,洪水过后一无所有,1991年还发了特大洪水,淮河和洪泽湖水位并涨,洪涝夹击。那时淮安还叫淮阴,全市“龙口夺粮”,动员20多万劳力在水中抢收麦子,机关、学校、医院都要抽出人力。把吃的抢回来,住的就顾不上了。苏北的房子粗糙,单层砖一砌到顶,一来穷,二来总发大水,什么房子都抗不住洪涝。大家对房子也不那么看重。而皖南,就是欠发达的古村落,都有富丽堂皇的三、四层楼房。
我们三人就辛易是城里人,又出生在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里主要就是徽派建筑。他说徽州的风俗就这样,哪怕是大户人家,建个大宅也不容易,要耗尽几辈人积蓄。
心宽说,我们苏北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到苏南的乡镇企业打工,比外面要早上几年,那时房价也便宜,我老家一半的人都在苏南买房定居,乡土观念就不如这里浓厚。老人因为自己出去打过工,所以对孩子的决定不反对,还会听从他们意见。但这里的老年人还是强硬派。说着指下远处那些高大的新宅说,这就是老子占了上风,年轻人是绝对不想把房子建在山里的,他们晓得教育、就业、医疗的重要。
真正的原因要问下当地人才会晓得,现在只能乱猜一通。
吃过晚饭到渔梁坝绕了一圈,心宽说我想再到中山巷看看晚上情况。
我说这买房都买出职业病了,和查房似的。心宽一本正经地说,晚上往往病情突变。
我们从城东路转到壕城路,很容易找到了上山的路,也找到了井口。这时的中山巷里非常安静,连一丝风都没有,路灯也不明亮,灯上面那个大大的徽字倒是格外醒目。我们向老屋走去,谁知刚转了一个弯,就看到女主人站在弄口,虽然没看到但也感觉在抹眼泪,而且她也看到了我们,大家都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场面非常尴尬。还是女主人反应快,说进来喝杯茶吧。
心宽用手指了指巷口,我们一起折回来。
心宽问你老公是不想卖房还是舍不得卖?女主人不吭气。
那你们是不是为房子吵架?女主人点点头。
心宽到底是主治医,有沟通本领,说房子卖了,你们有钱在,可以换新房,不卖了,房子还在,你难过什么?该难过的是我呀。女主人总算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