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课间在办公室休息,同事说她女儿看在小说,我玩笑似的接了句看小说:“有什么不好,一个文科类老师,怎么不知道看书的重要性呢?”同事瞪我一眼,不是你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是小说,小说二字,她咬的很重,估计不符合主流要求,更不是名著阅读。
看她的样子,我想起自己之前喜欢的流行爽文,还自诩自己看书快,甚至可以一目十行。
我抽暇回味匮乏精神食粮的年代,还没有等我感慨。大家却因为我的话纷纷参与讨论,周老师将现今学生热衷的青春成长小说与她们那一代人所钟爱的琼瑶作品相提并论,我虽然比她们小十岁,但琼瑶的剧也没少看,当然我主要是剧,书看的不多,不过琼瑶的经典著作我从电视中倒也看了不少。比如当年霸屏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一帘幽梦》《新月格格》……
周老师的这一观点立即引发了我们对琼瑶及其作品的追忆与探讨。琼瑶何许人也?作为华语文坛的传奇人物,她的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深深影响了无数读者的情感世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大家开始对琼瑶小说中某些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
琼瑶小说的核心往往围绕着爱情、家庭和伦理等主题,这些主题在她的笔下被赋予了极高的情感色彩和戏剧张力。她擅长运用古诗词来渲染情感氛围,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这种文学魅力使得她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广受欢迎,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还塑造了一代人的情感观念。就是现在每次讲《蒹葭》,我们还一次次用她的《在水一方》来跟原文对比。不得不说,琼瑶确实有才,这点儿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有才是有才,原来看的时候只顾看剧情,看美女帅哥,也没有太注意到什么价值观,以及主角设定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我们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审视琼瑶小说时,我们才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
琼瑶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往往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甚至有时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道德约束,很多作品甚至是为小三洗白。
在《一帘幽梦》中,费云帆对绿萍所说的“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可是爱情啊!”这种言论狗屁言论,纯属为小三的行为洗白,将爱情置于了伦理和道德之上。这种价值观扭曲,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公正和尊重他人的观念格格不入。这比喻到底是说紫菱可怜,还是为紫菱找骂呢?看过原著的都知道,紫菱典型的绿茶,绿瓶被自己妹妹抢了未婚夫,难道还得笑嘻嘻地双手奉上吗?
除了三观,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还被塑造成柔弱、依赖和被动的角色。这些女性角色在面临爱情和家庭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来迎合男性的需求和期望。
在《新月格格》中,新月格格为了所谓的真爱,愿意给一个可以当爹的努达海做小,完全不顾及曾经真心对待自己的原配雁姬。这种价值观不仅限制了女性角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与社会对女性地位和尊严的认同产生了冲突。就算是最后她愿意跑出去跟努达海一起死,我依然觉得她活该,放着好好的格格不当,反而去做妾。什么真爱,充其量不过是恋父情节罢了。
那么,为什么以前大家嗑剧上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而现在再看就不能忍受了呢?这可能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关。
过去,社会对于爱情和家庭的观念相对保守和封闭,琼瑶小说中的价值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尊严和权利,更加强调平等和公正。尤其是了解琼瑶人生经历的人,更是明白她不过是借作品来为小三洗白,为自己洗白而已。
当我们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审视琼瑶小说时,自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时宜的地方。
但是我们并不否认琼瑶的文学才华和她在华语文坛的地位。她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于推动华语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呢,看小说本来没有什么,大家都不是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只不过看小说的时候不能被人带节奏。作为读者和评论者,我们有责任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批判,不能被作品带偏,汲取小说的正面,为我所用,抛去书中不正确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