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经常在公共场所打人、咬人,对象可能是家长,还有同龄的小朋友,似乎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这些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统称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敌意性地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工具、踢打他人;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不仅容易发生安全问题,更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01
孩子的攻击性分程度
程度轻微的攻击性行为通常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自我修正,或者只要得到父母、老师、治疗师的一点点帮助,就能改善。
但是,有4%-8%的孩子会有比较严重的攻击行为。比较严重的、持续的攻击性问题往往很难改善,需要更多的干预。但是,只要能得到治疗,尤其是早期干预,很多这样的孩子的状态是可以得到不错的改善的。
02
孩子的攻击行为有原因
性格冲动和精力旺盛都会使孩子更具有攻击性。
除去生物和遗传方面的因素, 家庭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习惯用惩罚(尤其体罚)教育孩子的家长,容易让孩子产生模仿,用类似的攻击方式来回应外界的负面信息;过渡溺爱的家庭也会弱化孩子的规则意识,产生“利己排他”的行为。
03
改善孩子的攻击性有方法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以游戏的方式介入能更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情境游戏 模拟孩子经常发生攻击行为的场景,带入规则;
冲动情绪控制经常做一些有节奏的游戏,由家长来把控节奏,如孩子喜欢玩车,可以做“红绿灯”游戏,还有“一二三木头人”等;
身体接触的打闹游戏如爸爸可以跟儿子玩“摔跤游戏”,在游戏中多让孩子体验胜利,从而让孩子得到力量上的满足。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早地干预一些不良行为,利用科学有趣的方法,帮助孩子改善自己,健康成长。
转自仙霸遛娃店leowaa,希望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