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三年前,有人问,“你会演讲吗?”你可能会觉得这人有点怪。演讲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当领导,又不想出名。
等到今天,问题可能就变成了“你参加过几次演讲”?同样,有些人会想,我没有参加过演讲吧,上次的部门项目汇报应该不算吧,那次和朋友参加过一个TOASTMASTER活动,就做了个自我介绍,应该不算演讲吧。
不管我们承认或不承认,演讲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哈佛大学的24岁美女学霸许吉如走红了网络。在北京电视台的“我是演说家”栏目上,她发表的一段关于国家的稳定与每个人所追求的安全感的演讲,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而这段题为“国家强则少年强”的演讲,更是成为了目前网上最火热的视频。
上周的弗兰克训练营里,老师邀请了戚泽明老师来未学员做了一下分享。从老师的分享过程和个人标签里,我发现了普通人和演讲达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这三个点。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定位
很多刚毕业的人面对就业时,不是迷茫,就是将自己限定在所学的专业里。
有些人觉得自己前途迷茫,无所适从,找工作的时候也没有自己的方向。有关系的依赖着家人或朋友的介绍,没有关系的就一份简历投遍整个招聘网站上的岗位。
大多数人,则是把自己等同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寻找工作及后续工作过程中,也将自己牢牢地锁定在所学专业上。
曾经有过一个试验,美国一家钢铁厂面临破产,公司给员工提供再就业的培训。后来,发现一大半以上的人都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觉得自己只能做钢铁工人,其他的都不会。所以,培训基本没有成效可言。
现在的状况也是这样,有个朋友做了8年的教师,深感体制内没有发展的空间,调动也希望渺茫。聊天中,我建议可以学一下手绘或者思维导图,改善一下教学效果,后续说不定可以走上多一门副业的斜杠生活。朋友的答案是,这个我不会呢。等我提供了自己参加过的几个培训课程,TA的回答是,“学这个没有什么用,我懒得学”。然后,我就没法接话啦。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其实有无数的机会,但只有那些目标明确和定位清晰的人才能把握的住机会。很多时候,目标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但在不断地尝试中,目标会逐渐清晰。
戚老师在大学的时候就把握了上百次的演讲机会,并在上学的时候就看完了2013年在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演讲视频。
机会随时在,没有目标的人根本看不到机会。
2 你敢不敢?敢!
这个词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法国电影。片头里提到,那个时候有一种小孩儿的游戏,叫做“敢不敢”,当一个孩子问另一个“敢不敢”的时候,后者必须说“敢”。你只需要一个盒子,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你的游戏就可以开始了。小男孩在校车前遇到了小女孩苏菲,苏菲是刚移民过来的波兰人,被所有孩子欺负,而小男孩却伸手将他最喜欢的漂亮的糖果盒子递给了她,问她:“你愿意吗?。”小女孩子抬起头反问:“真的吗?如果是真的,你证明给我看,你敢不敢。”游戏开始了,爱情也启程了。
爱情因为一个敢字,命运的改变也在这一个字。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接到了镇上举办的一个活动的通知,需要派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参加镇上举办的红色教育演讲比赛。班主任在课堂上提到了这次任务,于是咨询了那几位平日语文很好的学生。
第一个询问的对象就是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小A,一个性格内向的清秀女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小A的脸刷的红了,急忙摇头说,“我不敢。”
于是,最后答应参加比赛的是小C,一个性格外向,敢于尝试的女汉子。
比赛结果很不错,小C赢得了镇比赛的第一名,升初中的时候,由于那次比赛的成绩提前被录取到重点班。而小A则是考取了普通班级。
接触TOASTMASTERS(头马)活动有一段时间了,为了帮助自己能多些锻炼英语的机会,我在项目上组织了头马活动。召集起来的小伙伴看了头马的宣传资料之后,都是热心沸腾,眼神充满了提升演讲技能的渴望。
参加了3次活动后,所有的翻译伙伴都已经做过了备稿演讲,等到第四次活动征集备稿演讲人的时候,积极的非英语专业的伙伴们也积极报名参赛了。第一次备稿演讲,难免会紧张,但有了点评师的肯定,参加过几次的积极伙伴对备稿演讲也不再紧张。
我注意到了一个坚持参加的男生,但从来都没有做过备稿演讲。等到第6次参加活动前,我通过邮件联系了他。动员他参加下一次的备稿演讲。收到他的答复:“我还没准备好,不敢上台。”来回沟通了好几次,他还是坚持再观摩几次。
于是,一年过去了,其他的伙伴都尝试遍所有的角色了。那位男生因为没有准备好,因为不敢,到现在也没有做过一个备稿演讲。我估计,再过3年,那个男生可能还是不敢尝试。
一个字,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敢,就立马着手去做吧。只有做好今天,才能把握美好的明天。
演讲是这样,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人说了N次想去欧洲旅游,但过去了多年,因为生娃照顾老人,以后就变得更加不可能。而有的人,在别人还在沉睡的时候,就已经行走在道路上了。
3 在学习区内练习,持续进行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六妈(小六)曾在训练营里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一直在舒适区学习,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单位工作了好几年,但晋升加薪遥遥无期。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反思一下:
“我是不是一直在舒适区,一直做着顺手不费脑筋的事情?”
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开始开拓自己的学习区了,将精力和关注点放到能提升自己技能,能扩大眼界,能拓展学习深度的事情和任务上了。
如果是普通职员,我们也可以先学习一下项目管理,沟通管理,把这些技能打造成自己的标签,为自己成为主管而做好知识储备。
如果是中学的老师,我们也可以多学一门手绘,思维导图,视觉笔记等技能,让自己的课程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多重标签的特别的老师。
确定自己的学习区是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在这里,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画出自己的技能罗盘,然后将技能归类放置,看看哪些技能处在自己的学习区,然后有意识地开始关注。
确定学习区后,接下来重要的一环是持续进行。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小时候考试得了100分,爸妈就会夸我们聪明,然后我们就真的相信了;考了60分,被父母批评太笨,于是,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画画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就会激动不已,活像打了鸡血。等到下一次打分,没有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就会失望满满,连画画的动力都没有了。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缺乏正确的思维认知,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由内在驱动的自我完善过程。
大家都知道张萌萌姐吧,那个1000小时的小树林计划有没有打动你?如果萌姐没有这个量化的积累,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又美又萌的美女总裁。
大多数人缺乏的不是聪明才智,而是像萌姐一样持续的努力和付出。
萌姐是个普通人,中学的时候还经常挂科。到中国申奥成功,张萌听老师说有机会申请成为奥运志愿者,果断做出人生重大决定,要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萌才开始发奋学习。拿到录取通知书,张萌考上浙江大学全国第一的专业,到了浙大,张萌一听老师说在浙大不能做奥运志愿者,丝毫没犹豫,立即退学。回到沈阳高考,进入北师大。
到了北师大发现,同学们考试都很厉害,一场考试下来,张萌傻眼了,轻松拿前三名的习惯没能继续,自己英语在全年级中下水平。
这样下去,绝没机会实现目标,一咬牙,找了北师大的“爱情”小树林,一练,就是三年,1000个清晨。三年,1000天的小树林,张萌脱胎换骨,如愿以偿成为奥运火炬手。
对了,萌姐坚持早起17年;
坚持使用《效率手册》15年;
坚持10000小时练习硬本领;
2013年起,张萌创办GYL、全球青年大会、极北咖啡、下班加油站,做一个成一个,靠的就是说干就干的行动力,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以及快速学习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很多想法,有激情欲望梦想人生,一段时间,信心满满的努力。但往往是一段时间后,就转移注意力了,又开始以前的随意生活,不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努力。
其实,普通人和演讲达人之间真的只差一点点,一点点的目标,一点点的敢于,还有一点点的持续学习。
附上戚老师的课程笔记,愿你早日缩短和演讲达人之间的差距。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