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的过程中,难免有困顿迷茫的时候。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能覆而再起。最典型的就是苹果了。由于理念不合,乔老爷一度被迫离开苹果,之后到了1996年,苹果公司经营陷入困局,市场份额由鼎盛的16%跌到4%。与之相对应的是乔布斯公司由于《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个人身价达到10亿美元。但是乔布斯还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回来,大刀阔斧改革,停止了不合理的研发和生产,结束了微软和苹果多年的专利纷争,并陆续推出新产品iMac、iPod、iPhone、iPad,一时间横扫千军如卷席,盛况至今。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秘诀?乔布斯有三句话很出名,“不追求复杂”、“创新决定了你是领袖还是跟随者”、“出售梦想而非产品”,这正是《周易》所言的简易、变易、不易的三种境界。王阳明的心学,要追求的也正是由简易(大道至简)而变易(知行合一)终至于不易(致良知)的境界。
那么,面对过程中的纷纷扰扰无限可能,破局的工夫又在哪里呢?对于乔布斯来说,就是一个坚持两条经验,一个标准就是追求伟大,初心矢志;两条经验,一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个就是有为的部分推向极致。
那么,问题来了,为和不为要怎么研判呢?这方面,很多人习惯的说法是不应当为、不能为或者相反,所持依据却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实际上这类立场判断是要很谨慎的。以心学考量,立场判断的依据就是一条,是否合初心、致良知,合则虽千万人吾往矣,不合则敬谢不敏。
王阳明对此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也就是说,做那些初心认为当做的事,就叫做义。那么什么是初心认为当做的事呢?就是致良知。面临错综复杂的局势和众多诱惑选择,听从本心召唤,坚持正道,应该做的就去做,应该停的就停下,应该生的就生存,应该死的就死去,只要合初心致良知,就足以自我满足了。
现在有个新词叫“选择障碍”,就是对于同样能达到目的的不同方法、途径、路线,在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难以抉择,即便做出决定后仍然疑虑其它的选择是不是更好,从而导致时间的浪费,精神上的焦虑。当然这只是表象,究其背后,大致是几种原因:诱惑太多、利益纠葛、完美主义、害怕承担选择的责任、选项过多。仔细分析,这几条有哪一条是与初心有关?全都是为外力、杂念所干扰。这也正是王阳明极力强调要避免的。
其次,初心不但要明了自己的追求、目标,还要明了自己的边际。比如维护世界和平什么的,对于个人来讲,也就是写写小学作文就好。王阳明就提醒:“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无非两种情形,一种是虚耗气力,赔老本赔得连老妈都认不出来,一种就是利令智昏,最终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而于本心之下的具体战术目标的取舍和行动选择,则是知行层面了。这里又有两个选择标准,首先是按照初心出发所要知行的部分,应有轻重缓急,按照时间序排定,什么点做什么事儿。有些个属于打基础的事儿,作为出发点的事儿,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锦上添花的事儿往后摆。
这里王圣贤做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就是说,在知行层面,要经历四个阶段,“志于道”、“据德”、“依仁”、“游艺”,各有侧重。例如建房屋这事儿,要“志于道”,发力推进总体目标,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用好材料,将房子建起来;“据德”,就是要把房子建成适合居住;“依仁”,就是长住进去,要小心呵护,以达到长久居住的目的;“游艺”,就是把房子加以装饰美化,比如诵诗、读书、弹琴、射箭之类的文艺健身,哪怕斯是陋室,也要惟吾德馨。如果不是先志于道而一门心思游于艺,如不先去盖房子,只是满世界买挂画多肉订墙纸啥的,估计下辈子也住不上新房子。
明了时间序后,接下来要关注的,就是更复杂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了。这部分决定了做事的风格以及相应的节奏,有铺垫有爆发有跟进有收官,即所谓审时度势。比如,很多事情由于时机未到或时机已过,在当下是不可为或不可操切的情形,但是如果时过境迁,或许就到了大干快上的时候了。除了知起止之外,宽严相济,进退有度,也是务实循道的相应体现。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幅脍炙人口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刘备集团入蜀,诸葛亮定律法时刑法峻急。法正谏议,要缓刑驰禁,宽慰民心。诸葛亮解释说,刘璋时期暗弱无能,西川法令废弛,文恬武嬉,因此如今要针对这个积弊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那么,按照诸葛亮的思路治蜀之后成效如何呢?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为政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辩证法的有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