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质量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下面四个方面的原因,下面就由工程造价大数据网带你一一了解。
1、追求速度缺失过程监管
重庆市“楼脆脆”事件公开审判结果:永固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在履行监理职责过程中,严重失职及出具错误监理报告,将不合格工程评定合格工程,导致楼脆脆事件发生。法院据此,判该监理公司赔原告方20万元。
建筑质量出现问题,工程与监理部门难辞其咎。尽管对于工程监理的相关规范,国家标准和要求都比较完善,在操作过程中却总由于模式和人的问题容易走形。
监理的责任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但实际配合中,成本、进度等环节都由开发企业自己决定,监理的作用往往无法很好实现。
然而,为了赶工期,不负责任的开发商只会关注每个阶段的完工情况,但是中间究竟如何完工,不同流程的完工质量到底如何,却很少跟进。
漠视监理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想买个监理“章”的,付给监理公司极低的费用,由公司工程部的人在现场指挥,监理人员形同虚设,作用微乎其微;还有一类是愿意和监理公司分工协作的,相对规范但要协调人员进行良好配合。
“拿了开发商的钱,还是要替甲方办事”成为普遍心态,监理单位缺乏实际权力,在面对项目出现的问题时,要么软弱退让,要么就与开发商和承建方借机进行利益交换,建筑质量在此过程中就被牺牲。
严防质量危机,无疑需先堵质量监管漏洞。
2、层层转包难保施工质量
轰动全国的上海“11·15”特大教师公寓失火惨剧宣判:祸起之一是该项目从上至下经过了至少三层转包,而最终具体施工的工人有许多都是马路散工,绝大多数没有施工资质。
尽管根据法律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但仍有部分企业打法律擦边球,通过转包获取利益。
必须加强对总承包人以外的工程建设行为主体尤其是对发包人进行法律约束。
3、服务缺位后期维保不力
海浦东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玻璃幕墙“自爆”,一块面积约4平方米的钢化玻璃幕墙突然爆裂,致使停在楼下的50多辆机动车不同程度受损。
高额的维护成本和无人承担的维护责任,被专家认为是造成玻璃幕墙高龄服役的最直接因素。幕墙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费用不菲。由于商务楼的维修基金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加上幕墙维修费用昂贵,一些楼宇并不会主动对幕墙进行维护,检修几乎形同虚设。
北京市地铁4号线奥迪斯电梯伤人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固定零件损坏,驱动主机发生偏移,驱动链条脱落,造成扶梯下滑,同时对电梯维护保养不到位所造成。
北京市曾经规定过住宅电梯的寿命年限,一栋楼如果是单梯,使用寿命为15年;如是双梯,使用寿命在18年左右,根据实际状况可以适当延长。北京市电梯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金声说:“当时是三年左右有一次中修,五至六年有一次大修,15或18年要更换电梯,现在这个规定已经很少有人遵守。”
很多大宗建筑配套设备、部品能否运行通畅,七分安装,三分维保,如果不注重后期的运营和保护,也会埋下建筑安全的隐患。
4、工程采购低价至上“逼”出劣质材料
前几年安信带“毒”地板进入精装房项目事件,使用方牵涉万科、远洋、龙湖等多家品牌房企。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安信为做大工程业绩,给出了几乎“裸价”甚至赔本的条件,不得不“铤而走险”,采用甲醛超标的材料以获得利润空间。尽管至今,对安信产品究竟是否全部合格还未有定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地板行业品质与工程采购潜规则的质疑声起。
作为采购方的开发商,万科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选择供应商一是质量,从跟安信合作来看,万科没有发现安信地板有甲醛释放量超标或者其他几个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第二,行业知名度,安信一直处于市场前十大地板供应商的位置。第三,合理低价,在质量达标的前提下,选择合理低价的竞标供应商。
但作为下游的供应商,地板企业却有些无奈。“我们跟开发商合作最关心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单价,其次是付款方式。像万科这样的企业我们不太敢跟它合作,因为在价格上,万科肯定会压得很低,我们的利润空间非常小;如果付款方式再不合理,我们只能赔本赚吆喝。”
深圳富之岛整体家装事业部总经理许克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安信地板事件需要检讨开发商采购体系,“国内比较大的开发商,都有自己庞大的工程采购体系,这种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转嫁到下游供应商身上,因为下游行业对于开发商而言相对弱势。如果作为强势方的开发商采购团队去压低采购成本,下游的行业为了生存,就有变招的动作,风险就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采购,应该是智慧的采购,一定要给供应商合理的利润。”北京万通地产采购负责人多次强调,盲目追求低价,一定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