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教育是社会上所有东西的投射。
这句话堪称精髓中的精髓。
身在教育体系中,被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快步伐裹挟着,甚至是卷着往前走——有工作的对象——孩子们,也有自家的孩子。
一句话,工作和生活,都跟教育在深度融合,身处其中,很难免俗。
只是,身在局中,窥一斑而难知全豹,难免会埋怨卷得太厉害——你卷我卷大家卷,卷到最后“自来卷”。
通勤路上听读公众号时,耳畔传来这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赶紧停下来,找到这句话,复制粘贴。
是啊,一个国家的教育,真真就是所有东西的投射嘛:我所在这个三四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80%都分布在优质学区附近;引起人群共同焦虑的,就是教育资源的分布,孩子学求学阶段成绩是高是低,十年寒窗之后能否进入985、211,终于毕业进入社会能否获得不错的offer……不敢想,不敢想,实在不敢想,一想,头皮发麻,一想,一个头两个大。
就我这有限的认知,所能想到的无非是这些。
就是这篇公众号里谈到《他乡的童年》这个纪录片,以全新的眼光看国内的教育又辐射至国际教育,一下子拓宽了我可怜的视野。
纪录片导演叫周轶君,是国际记者出身,人家眼光就是犀利,格局确实比较高。整部片子就是他走访世界各地的学校,看别人是怎么做教育的。
原来,不只是我所在的城市、省份卷得特厉害,也不只是咱们中国卷得“太嗨”,周边许多国家早就卷到了天边。
新加坡从幼儿园就开始卷了,日本和印度各卷各的,且卷卷不同,那里的“卷”法和咱们的“卷”还不太一样,源于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文明背景。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这样想想,也没有那么多的浮躁,那么大的戾气了——身边乃至世界几乎都在同频共振呀。
还有一句话,让我眼睛又是一亮:
大学的目的,是把马拉到水边,并且让它觉得口渴。
理解了这句话的真谛,大家就明白,得先抬头看路,再地头拉车,不至于做得越多,错得越离谱。
就我个人身边的所见所闻包括我自己,要么越俎代庖,要么不肯信任,或者不会等待,一个个伶伶俐俐的、本来具备无限潜力的孩子,硬生生被砍斫掉双翼,被掐掉个性——原本能想象出、回答出“雪融化后是春天”的孩子最后都被驯化成“雪融化后是水”的唯一的工具人。
发现、发掘自己有口渴的“原动力”,才有找水、喝水、消化水的无限可能。
悲夫!怪不得鲁迅在那么多年前的《狂人日记》里就曾呐喊过“救救孩子”!
三次成长
人的一生当中要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你的父母是普通人,第二次是发现你自己就是普通人,而第三次成长是发现,你的孩子实际上也只是普通人。
承认上下三代都是普通人,才能放下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执念,才会放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执念。
这就是所谓的“心态一变天地宽”吧。
人若是活得太拧巴,实在是庸人自扰。
拥有普通人意识,接受上下三代的不完美,包容彼此的不够优秀,何必非得去满足别人定义的标准呢?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必要时,这,可以充当座右铭嘛。
先保证自己活得通透一些,放下太多的拧巴和执念,轻装上阵,难道不香吗?
思及此,心下释然了不少。
若没办法行万里路,可用读万卷书来替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