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1+1=2,为什么?其实这就是一个量级+另一个量级等于一个新的量级。
我们把前面的量级称之为1,后面的称之为2。
现在让我们大胆的想象一下!假定2的英语单词不是two,而是three,那么,1+1=three是不是就成立了呢?
所以,“1+1=2”只是我们约定俗成的认知。也就是说,如果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把这两个数量级的符号定义为3,那么1+1=3就是对的。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创造出来解读世界的工具,能用却不是最高效的工具。电影《阿凡达》里,阿凡达与灵兽坐骑就是通过神经对接,从而达到沟通的成效。显然,心灵感应就是一种更高效的工具,既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又减少了信息传递的误差。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是知道一件事物是这样的,更知道这件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们生活在高度认知折叠的世界里,很多概念我们往往知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却没去细想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相信大家都知道“傻人有傻福”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什么样的人是“傻人”,为什么傻人就会有傻福呢?莫非这只是又气又喜的情绪起伏之下的一句感慨?
当然不是。所谓傻人,是指那些对人真诚、做事本分的人群。这样的人有可能在某些“聪明人”眼里很傻,但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往往使他们获得意料之外的帮助和青睐。
傻的反义词是聪明,大多数人的聪明往往需要打上引号,这些人在与人相处和做事上总是先以利益衡量,有利可图的事情第一个冲上前,值得相处的人便与之交好,看起来他们比“傻人”得到了更多当下的利益,实则在他人看来,他们的“聪明”暴露的一览无余。
这里的傻人,“聪明人”以及聪明人的区别是一定要分清楚的。
不仅限于谚语。
我们知道代表某个意思的一句话,我们知道这句话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吗?这句话是对的吗?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总是被动的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种的信息,我们,还保留着会还原被折叠的原理的能力吗?我们,能分清信息的真伪吗?
那么,符号2,是不是认知折叠的产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