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体育特长生的家长,对体育题材的影视作品会更加感兴趣,因为通过影视剧所传达的精神,或许可以找出我们真实生活的意义。
这里介绍一部俄罗斯篮球题材的电影,名叫《绝杀慕尼黑》,国内电影评分8.3,在俄罗斯上映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并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电影更像有故事情节的纪录片,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尽可能冷静客观地记录一段过往。他试图通过影片客观地展示这场比赛,尽力真实重现比赛中的双方。
电影背景是1972年奥运会苏联与美国篮球对决中夺冠的情节,影片几乎没有尿点,从奥运会前夕到赛事结束,拍摄的十分紧凑,并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和比赛实况。
影片前半段围绕苏联国家队训练展开演绎,在后半段直击主题,讲述奥运会赛场上苏美的决赛时刻,情节细腻,增加的艺术节奏感让剧情看起来的更跌宕精彩。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篮球一路所向披靡,首击打败了劲敌南斯拉夫,半决赛时又战胜古巴,这部电影正是描写决赛对阵美国男篮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瞬。
众所周知,现场很吵!
在比赛的最后6秒,美国队道格·柯林斯(公牛队著名教练)获得两次罚球机会,两罚全中后将比分变成50:49而领先。
这时苏联队请求暂停,由于现场嘈杂,裁判没听到请求,导致在比赛时间已剩下1秒时才暂停。很明显,这一秒在胜负上没有任何意义了。
但按规矩,暂停时间要拨回到3秒。于是高潮出现,苏联队谢尔盖·贝洛夫被死死包夹,并绝望的甩出这一球时,小将亚历山大·贝洛夫接球起跳上篮得分,苏联51比50逆袭绝杀美国队获得金牌。影片高度还原了那一令人窒息的瞬间,也成为篮球史上的一个传奇时刻。
没有硝烟,时代依旧可以造就战士!
解体前的苏联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篮球国家之一,他们的辉煌始于20世纪50年代,奥运会夺金2枚,3次获得世锦赛冠军;连续夺得过14次欧锦赛冠军,从而荣登欧洲霸主的地位。
那是真正的篮球沙皇,无人能撼动他们篮球界的地位,也正是因为他们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再次击败美国男篮,成为当时惟一能匹敌美国篮坛在国际篮坛霸主地位的球队,从而促使了美国男篮在1992年组建梦之队。
电影中那个叫萨沙(亚历山大·贝洛夫)的20岁青年,正是他在尖峰时刻的绝杀投篮,使得苏联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击败了美国夺金。
也正是苏联男篮在教练加兰任的临危受命,力排众议并向世界宣布要战胜劲敌美国队,才有机会带领苏联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站在决赛场上迎战美国队。
1972的奥运会,慕尼黑的那个秋天,成为国际篮球史上的一段传奇。这场绝杀之后的第6年,1978年亚历山大·贝洛夫因恶性血管皮内细胞瘤去世,时年26岁。1991年他入选FIBA550大巨星。2007年入选FIBA名人堂。
体育竞技,在个人层面是掌握一项专业的技能来完成与对手的极限对决,但同时也是在挑战自我的极限,从而强大自己的精神意志力。
不论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体育竞技都是磨砺一个人成为一名勇士的绝佳途径,之所以《绝杀慕尼黑》能燃起人们的激情,大概也是这样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