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最近的这几天,我频繁的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学期里你得到的最多的,是什么?是在诗歌里的留恋忘返,还是在物理里的如痴如醉;是运动场上的激情澎湃,还是在高数面前神魂颠倒?这些事情无一例外的都使我感到兴奋与激动,但要说在其中,到底哪一个才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想是——团体。
团体本身当然有很多意思,泛指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整体,几个人就是叫小团体,而多个人时可能就叫做大团体。那么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一个团体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在这学期我们的语文课上,们一起共读,并讨论了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乡土中国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关于现代社会结构的两种分类——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简而言之,前者可以比喻做一坤柴火,每一根木材代表着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被某种外界因素束缚在了一起(当然此处的束缚不是说他们需要遵守很多很多的规矩,而仅仅是想表达他们之间之所以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者说他们之所以共同构建起这一个团体,因为某种外界的因素);而后者差序格局则类似于一颗石子丢进水里,泛起一串串的涟漪,而每一个个体就是那颗石子,如果两个个体之间存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也会是从个体出发所形成的。
在我看来,我作为一个个体,与学校与班级与小组,并不能简简单单的以团体格局或者插差序局来刻画,不过如果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做一次横向的对比,那么不同群体显然在这个层面上也会有所差异——举个例子,相较于学校,也许飞盘社更偏向于差序格局,因为每一个参与这个社团的成员,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而聚集到了一起。而我最大的成长,我认为就发生在这每一个不同的团体里。
首先,来看我的第一个团体——飞盘社团。
创建飞盘社团是一个我之前从来都没有过的想法,只是当时在暑假共读时发现了很多同学对飞盘有兴趣,又得知每一周有一个自主社团时间,于是我也就做下这个决定,要创建一个飞盘社团。起初,本只是想在高中部几个有兴趣的同学一起玩儿就好了,毕竟这其实也是我的初衷。不过,后来发现我们高中可能连一支队伍7个人都凑不出来,于是后来经过我们几个人的商议,决定在初中部招一些有兴趣的同学,也就机缘巧合的使我们这个社团真正的成为一支队伍,也同时给予了我,一个珍贵而又重要的机会,那就是在玩飞盘的这条路上,我有了另一种身份——社长兼教练。于是我会去回想我当时是如何学习飞盘的,同时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让队员们从零接触飞盘。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与大家一起去尝试我的想法,把曾经设想过的我没设想过的都付诸于实践,一起收获每一次激情与喜悦。
其次,是班级。
比起飞盘社,班级无疑是我们活动时间更长的地方,那自然所要处理的事情会更复杂,而且本质上的不同在于一个班级需要明确的规则。如果说在飞盘社里,社长除了带给成员们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外,还担任了纪律的守护者,那么在班级的规则制定与实行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老师的角色,去完成这些工作。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也都有遵守规则的义务,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班级自治。
(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