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实在太累了,看到别人写的文章,勾起久远的记忆,分享下:
相信很多60后、70后的人见过石碾子,也见过石碾子碾麦子、玉米、豆子等粮食。大牲口拉着石碾转圈,一颗颗原粮在石碾的碾磨下变小,逐渐成为齑粉。
过去的岁月里,在村庄的村口大多有一棵大树,大树下面,一定有一个石碾子。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似乎是一个乡村的模板。
在乡村,石碾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属农耕时代的重器。碾子上面有一个很大的碾盘,中间有孔,插一木把,用来固定碾盘上的碌碡,然后由人或者牲口推拉碌碡,把原粮碾碎。最有意思的是牲口拉磨,给牛、马、骡子、驴这些大牲口上套,让它们顺着碾子走圈,转动碌碡,替人干活。可这些牲口往往会偷吃碾子上的粮食,于是人们就给它们戴眼罩和笼嘴,戴上眼罩是为了使牲口不会感到疲乏,戴上笼嘴是防止牲口偷吃。如今,看到有人在睡觉时戴上眼罩,一下子就让我想起那个年代的牲口,令人忍俊不禁。石碾子所处的位置,成为人们聚集的好去处。饭时的石碾子成了村子的“新闻中心”,大人小孩端着碗在此吃饭,说闲话,一时成了村里人休闲娱乐的中心。远到中央、小到村庄,各种正道新闻、小道消息,还有张家长、李家短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就这样传遍村子。
在村子演露天电影的夜晚,这个石碾子就成了稀缺资源。因为它是一个上好的位子,视野开阔,也不怕前排人遮挡了视线。坐在碾子上看电影,不用从家里搬凳子,还能高高在上。夜幕降临,碾子上坐满了早就占好位子的人,还有很多挤不上去的,就依着石碾而站,也算占了个有利位子吧。
石碾子应该很早就有了,这个大物件成为过去农民加工粮食的器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步由电磨子取代。如今,村口那盘石磨要不进了民间收藏文物的展馆,要不就销声匿迹,成为几代人亲切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