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深切理解“死”的必然,才能真正懂得和珍视“生”的欢欣。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
01
你想过死吗?
讲真,我想过死,但没有死成,一个字:怕!我怕疼,我怕我会后悔。
永远记得那是十几岁的一个夏天,正值暑假。农村的暑假生活自然是比不上城里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应该说是相当寡淡,除了在家无聊待着,哪也去不了,什么也干不了,还不如去上学。
我望着树上茂密层叠的树叶,院子里安静的只剩下知了的声音,电视仅能收到的几个台也没有什么好节目,想看一集电视剧还要等上好长的广告,生活百无聊赖。
未来在哪里,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认为大学只是一个遥远的梦,而自己只能永远的待在梦的这一端。
父母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到很晚才回来,一到家就开始叮叮当当的拌嘴吵架。别人家一到吃饭的时候都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而我家常常是只有我做好饭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吃,丝毫感觉不到父母在身边的温暖。要是哪天下雨父母不能出去做生意,我感觉那一整天都很开心。恨不得把那一天使劲拉长再拉长。
在那个非常需要家的温暖以及父母关爱的时候,我体会到的尽是孤独、寂寞。我烦透了他们的争吵,作为一个十多岁的懵懂少年也看不到前方的美好,这样的日子不想再继续,于是我想到了窗台上剩下的农药。
可是,我又怕疼,我看到过同村的人喝药,口吐白沫,在地上翻来覆去,很是难受。我怕我喝下去会后悔,又怕再也见不到我的家人,到时恐怕再抢救也于事无补。我的干妈就是喝过农药后悔了,还没到医院人就不行了,当时我的干弟弟才三岁的样子。下葬那天,看着不谙世事的小弟弟,我哭了很久。
这一切,最终使我没有勇气去拿窗台上的农药。
十几岁的少年活下来了,一直活到现在,虽然日子不如梦想中美好,但已经超出当时的想象。我已知足,我庆幸当年的“懦弱”,让我还活着,让我有机会去做我想做的事。
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活着活着,观念就变了,一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糕,反而会遇到意外的美好。
02
你经历过死别吗?
我经历过,那是一种让人难过到窒息的绝望。
2011年7月1日,姥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是我身边的第一个亲人离我而去。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在上班,脑子里满是质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五一假期我还见到姥姥,她跟我说话聊天,除了中风多年右手不便,身体没有任何异常。确定姥姥真的已经走了,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趴在桌前抽泣,几度哽咽。
随即买了车票回家。
刚到村头,就看到姥姥生前的院子里挂满白绫,院里的人也都披着白绫。当我看到十来岁的小表弟带着白帽,端着托盘,给前来的客人散烟的时候,眼泪突然就像决了堤一样汹涌而下。姥姥的棺材在正门口放着,妈妈姨妈舅舅舅妈围棺而跪,守孝。
我默默的走过去,跪在棺材旁边,任泪水无声的流下。
弟弟忍受不了姥姥的离去而失声痛哭,母亲后来为此说我没有弟弟伤心,姥姥白疼我一场。她哪里知道我的心里有多痛,没有放声大哭不代表脸上就没有泪水,没有痛哭流涕不代表内心就不悲伤。真正的痛,在心里,是内伤。
她哪里知道姥姥刚去世的那一段时间我夜夜梦到姥姥,还不是因为思念?后来我结婚生子,快临产的时候,也是经常梦到姥姥,心想:莫不是姥姥要投胎?
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女孩,且不论是不是姥姥的投胎转世,总是梦到姥姥,我想我是想她了。虽然她已离开太久,但我一直都没有忘记她。她的生日是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只可惜她还没有等到我回家给她过生日就走了。
人死不能复生,我们活着的人唯有怀念,把所有的美好都封存在永不磨灭的回忆里。
只有活着的人过得幸福,逝者才会安息。
03
如果不勘破生死,何以安度当下?
当我看到《长远看来,我们已经死去!》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一定会收入囊中。因为生与死这个问题一直潜伏在我的脑海里,稍不留神就会冒出来。
既然丝丝缠绕无处可逃,那就拎出来大大方方面对好了。
就像《哈姆雷特》里的经典台词:“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果然,这本书不失所望。
作者肯·赫尔曼是全球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书的封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重症监护医生对生命最后时日的见证。我从来不相信空谈主义者,只有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人,他的发言才会让人觉得可信吧!
作为一名医生,赫尔曼教授向读者诚恳地分享了多年来临床的所见、所感、所悟,每一个故事都直达内心深处。书的最后一章是全书的情感升华——作者用饱满而深挚的笔调记录了一系列温暖的故事,将理解和关怀——这一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推到读者面前,希望引发我们每一个个体对临终关怀的重视。
无论是对医务工作者、病人家属,还是对患者本人,作者都提出了动人心魄的课题:生命尽头,医生能为病人做的,是一次次明知是徒劳的创伤性抢救治疗,还是留有最后的时光,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家人进行最后的团聚?也许选择本身没有对错,然而,我们每个人至少应该拥有这最后的选择权。
活着还是死去,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实际切合的答案。
唯有深切理解“死”的必然,才能真正懂得和珍视“生”的欢欣。
04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永不可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忌讳谈论死亡,它终有一天会到来。
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帮助自己和所爱之人勇敢面对死亡,减轻痛苦;
如何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以健康而非疾病的状态步入高寿;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生思考——它体现了我们对亲人、朋友和自身最大的关爱。
这,也是《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留给我们的思考。
人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但是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如何让百年之后的自己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地上路,才是我们当下所要做的。
最后,愿我们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我是余小鱼,认真生活的小女子一枚,行走于家庭与职场,写写书评,讲讲故事,聊聊人生,再谈谈一路走来的心情,前路漫漫,但求落幕无悔。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