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简书上高刷屏的一部不算电视剧的被认为电视剧的《我的阿勒泰》。在昨晚心烦杂乱的心境之下打开了这部电视剧,没想到观看才前几个镜头下来,竟让我思绪过多的心平静下来沉迷于剧情当中,一下子上头不加倍速的看完全集。但看完之后又感触颇深,剧中有很多情节让人联想并且引发人们深思之处,剧里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淋漓尽致,不管是主人公还是一些配角甚至是作为必须牺牲的马匹踏雪,都有它存在既定的意义。
我的阿勒泰这部影视作品改编至李娟的同名散文小说《我的阿勒泰》,该剧讲述出生在新疆北疆之北的阿勒泰汉族少女李文秀的故事。李文秀在大城市中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结识当地少年巴太之后,文秀渐渐发现了阿勒泰当地之美,并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与感悟。剧中,青春迷茫期的李文秀心向文学,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老师告诉她,从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在同牧民租来的屋子里,她问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关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大雪封门的日子,她写下文字“没有一行脚印,通往我的家”。这是一个关于回归、返乡、碰撞、又融入的过程。剧中的最后李文秀经历了层层蜕变,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同时也伤害了别人,收获了成长,从一开始马马虎虎,自卑怯弱的,甚至有些鲁莽的女孩,不断的的去经历,去收获,成长为一个为家人而勇敢,自信的落落大方的姑娘。
而剧中的另一位主角,也就是该剧的男主,身份是阿勒泰中哈萨克民族中的游牧民族少年,可它更倾向于马场的工作,为培育出最出色的赛马作为目标,和生长在阿勒泰哈萨克区的游牧民族的思想发生了碰撞。由一个对自己不确定,不够自信,甚至从言语和行为中可以确定他有些任性和幼稚的少年,但至他亲自射杀踏雪之后三年不归,最后镜头关于他的场景都刻画出他从一个字草原上驰骋的少年人成长成了一个能够看清方向,懂得承担,坚定自己的成熟男孩。
剧中“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贯穿全集,而成长路上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只有经历过不被理解,误会,才懂得坚持梦想的难能可贵。
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磋磨,才懂得逆境生长,不怕困难。
只有经历过苦痛与失去,才懂得理解与尊重,责任与承担。
去拥抱爱,去感受生活,去顿悟人生中的坎坷,其实都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看完全集后久久不能平静,又去电视剧底下翻开的许多人的评论,及小红书网友们对这部剧及剧中所必要的一些情节及人物之间评价分析。
游牧民族老人苏力坦在剧中经典语录我心里难受啊,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羌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
剧中这位固执己见又善良的游牧民族老人的这段语言直击心灵,而在之前两家人商量托肯改嫁之事时,李文秀就给出了答案:所有的传统和文明都是在不断变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唯有不断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
如今,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适应新的时代,调整生活才是重要的,而坚守传统并不一定就是对的。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但同时也需要改进一些传统思想。只有不断超越自我认知,紧跟时代发展,接纳生活的变化,允许一切发生,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持续注入动力。
有一句老话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沙滩上。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社会是在不断改革中变迁,如果一味的去墨守陈规是不行的,只有努力去适应变革中的新思想,这个世界的文明才能一代代传承,这个社会的思想才会不断的进步。
剧中有一个在全剧中比较突兀的情节,引发网友们的深思,就是巴太的嫂嫂托肯对搓衣板的执念,为什么剧中托肯要一直的强调搓衣板这个事件呢?
网友们有两种解读,一种说法是推动巴太和李文秀之间感情情节发展,还一种呢就是浅显表达了托肯坚持要带孩子改嫁的原因,因为死去丈夫不在乎,不重视,不被理解。部分网友则更深沉表明托肯对搓衣板的执念是象征着她对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挑战和重新定义。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网友们的争议比较大,就是最后一集中作为和巴太关系非比寻常的赛马踏雪的牺牲是必要的么?为什么一定要死?
在看李文秀骑踏雪去讨公道时,就预感到踏雪的死成了必然。虽然和大部分网友对于踏雪的死表示耿耿于怀,但成长的必经之路,或者说社会向前发展就必有牺牲,必定会有遗憾。
网友①解读:踏雪就像被现实打败的美好,其实踏雪很难在回到赛场了,他在进步,只是作为一匹马的进步,而不是赛马,但巴太不在乎,他小心呵护着踏雪,陪着他,治疗他,在他心里踏雪能不能回赛场应该是无所谓的,他就是纯真的爱着关心着他的踏雪,最后不得不亲自杀了踏雪,对他的痛,对美好的撕裂,真的是好伤。
网友②解读:踏雪在这部作品里面,不仅仅是一匹马,它从最开头的出现,在最后的消亡,是一个传统的时代结束的缩影。就好像中间文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阿勒泰一直在那里,很多年前还没有仙女湾,没有牧场,世界不停在变化。某些传统必定消亡,虽然悲哀,但是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可以说最后一集把主题拔高了。我们都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作为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故事的一部分,但是这些都不会是永恒的,世间斗转星移,只有它未曾改变。它就是指的阿勒泰,这也是我的阿勒泰的主题。
整部影片观看下来,最让人遗憾的便是巴太与李文秀之间的爱情,电视剧最后的结尾以开放式结束,挺让网友们浮想联翩的,所以网友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巴太和李文秀之还有没有可能?
踏雪事件发生之后,巴太与李文秀之间便再无联系,踏雪的牺牲在两人的心理都留下了心结,需要时间去恢复,忘怀伤痛。三年中,两人经历各不相同的事,共同的是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奋进,李文秀如愿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实现的自己的文学梦;而男主人公巴太在三年的时间终于学会什么叫成长,也成熟了很多,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年,他想通了,也放下了,决定与过去告别和解。
网友们的解读:
其实在不在一起,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俩都回来了,而且彼此看见又看清了对方。曾有心中千千结,相遇即是上上签(一口气看完了《我的阿勒泰》,第一集中的“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贯穿全剧,是剧情的主线。去爱,才能感知美好。巴太是游牧少年,他俊朗、酷帅、不羁,因为喜欢上文秀,才有了少年朗的羞涩,忐忑,不安,甚至吃醋。文秀因为巴太的表白,在绿色大草原上跳跃,旋转,把爱情的美好展现的淋漓尽致,镜头很有带入感,就好如初恋时我们窃喜的自己。去生活,才能知道现实。巴太的梦想是去马场工作,因为它喜欢马场的生活,却因为哥哥意外去世,嫂子改嫁,家里没有人放牧,他只能放弃梦想回到草原,遵从父亲的安排,过他其实不喜欢的游牧生活。文秀的梦想是去北京当作家,当她回到阿勒泰草原,遇见了巴太和爱情,虽然巴太不能给她喜欢的生活,她仍愿意留下来,决定和巴太试一试。当梦想和生活相撞时,我们都不得不先放弃梦想,服从生活的安排,这就是现实。去受伤,才能成长。电视剧蕞后,巴太为了救文秀,他忍痛射杀了踏雪,踏雪死了,巴太的心伤了,因为踏雪就是他的爱他的亲人他的命。文秀也伤了,脸、胳膊都伤了,体肤之伤。她去马场找巴太,巴太不在,情之伤。两人受伤后,没有选择堕落和沉沦,而是互不想见却各奔梦想,巴太去了马场,文秀去北京当了作家。痛并前行,这就是成长。)
三年了,两个人经过岁月的沉淀,经历了爱,生活和受伤,少了年少的幼稚和任性,多了成熟和稳重,勇敢的选择接受过去面对现在。巴太怀揣曾经杀死踏雪的小刀策马扬鞭,回到了夏牧场。文秀也实现了作家梦回来了,此时的他们,都以全新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相遇了。这难道不是蕞好的结局吗?在不在一起还真的那么重要吗?
只有经历过,才能成长,才懂得珍惜,愿我们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