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情况:
①早起和晨跑。工作日2月22日至26日均为5:15起床,晨跑为5公里或6公里;双休日:27日5:30起床、晨跑12公里以上,28日6:30起床、晨跑5公里。周日没跑够10公里是因为下雨。跑量47公里。
②读书。平心读书会的《极简欧洲史》共读已圆满结束。《半小时漫画唐诗2》已读完,《证券投资基金》没看。
③练笔。写了《极简欧洲史》的读书笔记,帮助改了述职报告、事迹材料、工作总结。
④时事。工作日浏览新闻网页,关注股市和房市变化。
⑤流水账。每天都在坚持。
2
这周是孩子开学前最后一周,也是年后第一周,这周周末还是孩子生日。感觉整一周都是围绕孩子,各种忙。
考虑到孩子大了,老人不接送也没事了,我们上学期就把老人送回了老家。但是放假期间,孩子吃饭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点过外卖,把孩子带到公司,再就是休假在家给孩子做饭。
本来留了几天年假,准备回老家过年多待几天。由于疫情,留京过年,年假正好用来陪孩子了。年前还略好,线上课没开,年后一周,线上课集中开始,每天2小时。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我跟着一起学,还和孩子一起做题讨论。孩子兴趣倒是提上来了,我累够呛。
为了周末生日,周日去吃了自助餐。我本来想周日吃自助,周六生日蛋糕就免了吧,谁知孩子坚决不同意,说蛋糕不是生日就应该有吗?问的我无言以对,而且父母早就叮嘱孩子过生日要给买个蛋糕。
孩子生日那天,爷爷奶奶、姥姥、姨姨、舅舅、叔叔婶婶各种问候都来了。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孩子成了现在生活的焦点?
细细想来,以前老人是生活的焦点,在家庭有权威。老人的权威来自哪儿呢?因为那个时候社会变化较小,老人的经验是财富,具有预测性,看到一件事情的端倪就能大致判断未来的走向。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化太快,老人的经验成了老黄历,经常被说跟不上时代,变成了落伍群体,还有什么权威啊?而孩子呢,即使现在的判断没有什么前瞻性,但是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强,未来早晚属于人家。
再一个,稀缺性。以前家里老人以下儿孙满堂,现在是一堆大人围着一两个孩子。特别是对于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基本是“4-2-1”结构,老人4个、孩子1个,哪个更稀缺不是一目了然吗?
还有就是人都同情弱者。以前孩子很皮实,而人的平均年龄很低,人一过60就很老了,成了被照顾的对象。而现在,如果不得病,即使七八十依旧精神抖擞,反倒是孩子显得柔弱了。
这么分析下来,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是个时代的必然。
周日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思考。那天,和亲戚约好中午一起去吃自助餐,算是给孩子过生日。我去开车,竟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车上竟然被破了屎,而且是人屎!我真没想到,这种电视剧、报纸上才看到的情形,竟然真会出现在自己眼前,而且还是在自家车上。
我想已经约好了,还得去。就把车大致收拾了一下,用卫生纸把车玻璃、车门等处的污迹擦掉。
但是,面对这么恶心的场景、这种莫名其妙的遭遇,我不仅怒火中烧,恨不能揪出这个丧尽天良的家伙,狠狠揍一顿,甚至想着摁着他把车上脏东西给舔干净。然而,想归想,人都找不到,谁知道是谁干的?
到了晚上,冷静下来,我想这个事怎么办呢?网上搜了一下,应该可以报警。但是报警之后呢?即使找到这个人,最多也就是让洗洗车,给我赔礼道歉。可是,“宁惹君子,别犯小人”,这么对这种人,说不定他又有什么坏点子,背地里给我使什么坏。要是找不到,还不是一样不了了之?
要是我能找到这个人,我想揍他倒让我有理变没理了,倒是得好好敲打敲打。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实施打击,而是让你始终处于可能遭受打击的恐惧中。通过这个事,我总结了一条:被狗咬了,不是咬还回去,而是知道那是狗,不能当作人来对待。
3
下周目标:
①早起和运动。工作日每天5:15起床,晨跑5公里以上;双休日,5:30起床,晨跑10公里以上。
②工作。做好项目相关工作。
③读书。继续参加平心共读,学习中级经济师相关课程。
④练笔。周复盘。
⑤时事。工作日早上,用半个小时浏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