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没有共情能力?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内心敏感而脆弱,别人稍微一个无心的小动作,就可能被ta解读成一件大事。他们比你想象得要敏感得多。
回避型擅长察言观色,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ta造成影响。感觉上好像他们能读心术一样,但其实很多时候他们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说得通俗点就是“想得太多”。ta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去进入到你的交流的过程中。
想得多,除了怀疑别人,其实也是为自己找退路。这种相处模式在比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中可能还无伤大雅,但在恋人关系中,通常都是在打破亲密关系的和谐氛围。
回避型依恋的形成,需要追溯到他们的成长背景,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所以,他们几乎所有的回避行为,都是在把童年失去的、渴望被看到、被呵护的感受,投射到自己的身上。
ta一方面非常清楚进入一段新的关系,需要彼此付出,并且肩负责任,另一方面ta又因为非常享受独处时的“回避”状态,所以ta在面对爱人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慌,害怕一些难以预料的结果。
回避型依恋的界限感非常强,ta时刻在保护自己心中的那块圣地,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不容许被窥视。
奇怪的是,ta又渴望发现别人的内心秘密,如果进不去,就开始怀疑这场关系的坚定性和可靠性。
就是这么的流氓!
你们还是普通朋友的时候,ta在你的安全区外,ta会对你无微不至地照顾,出现一种ta很温柔很善解人意的假象。
一旦成为了恋人,心中童年时的印象就会浮现,出现了对爱的渴望和期盼,ta会“索取”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积极的正向回馈和对爱人的包容和理解。得不到就会闹别扭,就会推开,就会逃避,对自己也是对你的惩罚。
因此,越共情就会越痛苦,越共情也就会对自己和这份关系越失望。
ta小心翼翼地与你保持密切的关系,但又不断在破坏你们之间的默契,ta认为既然喜欢,就应该无条件包容ta,就应该照顾ta,就应该帮助完成ta童年时未完成的期待。
但是,ta也忽略了共情、爱、包容的先天条件,就是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行为准则,不能以个人的感受去评判这是不是爱、你不顺着我就是不爱。
正是因为回避不会去管这些,所以与爱人之间的争吵,会不断陷入恶性循环,找不到解决的出路,爱人也会越来越疲惫,最后导致关系的无可挽回。
所以,回避型特别需要爱和包容,ta的共情,只是希望别人能共ta的情,倾听ta的内心,反之则拒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