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大家心中我就是一个特别懒,而且会以懒而自豪的人,也不知道是谁给我的自信,让我懒得这么面不改色,理直气壮!
其实我并不是从小就这么懒的,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书看报,一有机会抓着书本就不放。别的小朋友放假喜欢出去玩,我就喜欢躲在小角落,借着窗户的一点点余光看我喜欢的故事书,所以我500°的近视眼就是拜那个时候所赐。
小时候我也喜欢画画,画动漫画水彩,记得在小学3年级的时候,为了能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参加学校的比赛而连续画到深夜12点,到了我六年级去学校展览室参观的时候,我三年级的那幅作品还挂在那。
看得出来我小时候也算得上是一个努力的小孩了,为什么我会变懒呢?就在我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懒得画画,懒得学习,懒得收拾家务,连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也开始懒得去翻。曾经我以为是因为我长大了,所以那些东西不吸引我了,我应该去寻找一些新的东西,这样也许我会感兴趣的。然而事情并没有改观,很多事情三分钟热度,做了一段时间就慢慢放弃了,“这个我可能并不适合”“这个太费时间啦,我没有时间坚持”“做了这些有什么用了,还是算了吧”,一个个理由和借口让我仿佛深陷沼泽,不得动弹,也对自我产生了怀疑和否定,一度都非常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这种状态下浑浑噩噩过了两三年,我大学毕业,开始走向社会开始工作。我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偶然一次机会拿起了画笔,我内心一下子马上就被点燃了,马上买来工具决定重新从最基础的绘画开始练习。每次画画时的那种激动让我发现原来我的热情并没有抛弃我,它只是躲起来了,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让我重新呼唤它回来。当我再次重新尝试开始写点什么的时候,我也惊喜的发现我好像找回了儿时一个人看书时的那种快乐。但是我也疑惑了,我一次次的回想过去,为什么那些我曾经最爱的东西慢慢的一个个离我而去,而让我开始用懒惰的方式去逃避自己?
后来我仿佛听到了一些儿时的声音:
“画画又有什么用,还是要学习好才行”
“你眼睛都近视成这样了,还天天看课外书”
“你是不是想偷懒,又跑去画画”
“写作文就好好写,不要写什么诗歌”
每一个这样的声音都在消磨着我的坚持,打压着我的热情。于是我开始选择忘记原来我曾经那么的喜欢书本和文字,开始隐藏那些能够用色彩去表达的感情,也慢慢的开始用懒惰作为借口而麻木自己。
当我成年,我可以用工资养活自己的时候,也许是上天注定多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机缘巧合下发现曾经的热爱和激情并没有被抛弃,只是等待我重新去寻找回他们。
哲人说: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天才,只是成人的世界会让他忘记本来就属于他的天赋。也许我就是那样一个小孩,但是岁月却格外优待我,让我能够有机会重新找回那个内在的小孩。
最后我也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需要去将就,只有爱与不爱,爱就用力去爱,不爱就早日放开!不将就,人如此,物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