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有许多人曾与我一样,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总是我在提出要求,而对方却总是不主动去做呢?
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非暴力不合作的情况,我总是希望遇到主动性特别强的小伙伴,以及积极好沟通的横向部门。但现实中存在的,更多的是被动的同伴,扯皮的广告商,拖泥带水的销售人员。甚至有时一些看起来对对方有益的事情,对方也总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直到我看到在激励管理中有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叫“反转视角”。就是在我们看到的“不主动”中找到“主动”,并与之合作。对方不主动做A,那TA在主动做的B是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十分凑效的方式,也是一个摆脱思维定势所带来的困局的好方法!因为我们时常盯着别人的不主动,除了叫苦连天,哀叹人生之外,并没有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太多的用处。我尝试着用这种方式去看待身边的不主动。
在公司里,我们策划人员与销售常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策划精心为客户准备的活动,销售总是疲于邀约;过节前策划采购的拜访礼品,告知销售领用,销售总是表现很不积极,每次总需要配合扣罚制度进行强制执行。总而言之,很多时候的活动,礼品不像是受欢迎的销售工具,反而成了负担。即使策划人员提前与销售沟通,还是会看到大家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于是策划人员人员与销售互相埋怨,斗智斗勇,销售总是设法逃避,策划不得不一再细化邀约和拜访的指标对销售形成考核,但这种措施除了换来销售人员的抗性,对于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并无太大的作用。
这里边固然存在部分销售偷懒,但发现这种原因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作用。如果采用“反角思维”来看,销售人员不主动维护客户,他们在主动做什么?他们自身是有销售压力的啊。
后来我们逐渐发现,他们在主动避免引起客户投诉,认为对于很多的老客户没有接洽就没有伤害。因为资源名额太少,消息发布出去之后,往往分配不均,反而会引起部分没有被邀约客户的不满。因而公司提供的资源反而成了鸡肋,他们宁愿小扣罚,也不愿招来一群客户的投诉。
认识到这一点,策划人员调整了思路,分别做了几点改变:一是改变宣传的方式,针对礼品设置客户获得的门槛,以调动客户积极性为主,销售人员从中作顺手推舟人情维护活跃度高的客户;二是对活动限量席位做文章,洽谈合作商引入团体客户,刺激销售紧张感,从而传递给客户,彰显高价值感;三是结合销售人员最为看重的客户归属规则,进一步刺激销售积极性。
通过实践我们印证了这一结论,外部的激励和惩罚有时不足以制造主动,只有发现对方内心驱动力,挖掘主动的理由,并加以利用,反而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感觉豁然开朗。这让我看到每一个人都有主动性,只是对方主动的方面与自己所期望的有所偏差,和我们想要的不一致,所以我们才会视而不见。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只看到对方不主动做A工作,却没有看到他在主动做B工作。
发掘对方主动的理由需要放下批判的眼光,从公正的立场去发现积极的一面。
这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件事。在营销部有一位包装策划A,术业有专攻,在包装板块可谓是突出。前一阵子他被安排去别的项目支援了两个月,回来后整个人变得恍恍惚惚,做什么事反应都非常缓慢,各方面工作也变得不主动,有时上班还在玩游戏,大家都认为他是有些堕落了。对此他本人也觉得不好,可是总感到工作提不起劲。
后来部门经理知道这件事便找他了解情况,问了他几个问题,听说部门经理听罢反而做出一个结论:这小伙子想要更上一层了。谈话完不久,部门经理将两个独立的活动交给他跟进,同时让他带一个新人去做一项最新的包装方案。不久,我们看到了一个忙得不亦乐乎,重新焕发热情的A。部门经理没有因A对于手上工作不主动而觉得他消极怠工,而是挖掘让他主动的理由。而事实表明,他本人确实在寻找一个更大突破口。
曾经有位营销经理在一次分享中说道,营销无非是人性。我觉得管理也是,需要洞察到背后的关系,人性使然的东西,才能够跳出原来狭隘的批判,看到更多的可能性。